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生活于东汉末年,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崔琰被世人记住多缘于“捉刀人”这个典故。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南匈奴派遣使者来汉室觐见,身为魏王,又是实际的掌权者,曹操自然要见见南匈奴使臣,但是曹操心里没底气。为啥呢?因为曹操对自己的长相不自信,担心让南匈奴来的使臣小看,起不到震慑作用,对北方稳定不利。思前想后,曹操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找个他心目中能代表中原风姿的人来代替自己接见使臣,他自己充当一个带刀侍卫站在旁边。这样既维护了大汉威仪,自己又可以全程参与,两全其美。最后他想到了崔琰,崔琰身材高大,面目清秀,声若洪钟,还留有一把长髯,看上去气度非凡。

于是他叫来了崔琰,两人商定以后,崔琰就假扮曹操接见了南匈奴来的使臣。但你想啊,崔琰毕竟是假扮的,在接见南匈奴使臣的时候,他老是去看曹操的眼色行事,曹操虽然假扮的侍卫,但那个气势不减啊。接见过程中,曹操始终注视着朝下的南匈奴使臣,而南匈奴使臣也对曹操的印象极为深刻。

接见完毕后,曹操想知道今天让崔琰做自己替身的效果如何,便立即遣人去询问南匈奴使臣:“你觉得魏王如何?”南匈奴使臣想了想说:“魏王风姿出众,气度非凡,真不愧为大国人物,哪里是我们小国小邦之人能相比的。但不知为何,我觉得魏王身侧的捉刀人很有威慑力,他似乎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曹操听完回报,那个后悔啊。心里想:“这个南匈奴使臣真是聪明,他十之八九看穿了我找替身接见他的把戏。”曹操担心自己“捉刀人”的事沦为他人笑柄,就立即派出杀手埋伏在南匈奴使臣回匈奴的必经之路上,将其杀害了。但是曹操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捉刀人”的典故还是被历史给记下了,就是为南匈奴的那个使臣可惜,死的有点冤。

真实的崔琰不仅是个帅哥,而且自幼聪慧好学,年轻时便以才华出众而闻名。他不但通晓经史,而且涉猎诸子百家,他性格豪爽,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不讳,被时人誉为“清河公”。

崔琰的政治生涯始于曹操的征召。曹操欣赏他的才华和品行,任命他为冀州刺史,负责治理冀州。在这个职位上,崔琰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指挥能力。他打击盗贼,整顿吏治,成功地稳定了冀州的局势。同时,他还向朝廷举荐了许多人才,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荀彧和军事家程昱,这些人在曹操的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崔琰的政治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三国鼎立的时期,他曾因政治纷争而被免职。然而,他并未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更加关注国家大事,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曹魏政权。他与同为名士的毛玠、徐奕等人交好,他们共同主张选拔人才应以德行和才能为标准,而非门第和关系。这种主张对当时的政治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曹操也为此大加赞赏。

崔琰的忠诚和正直也体现在他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上。他非常重视人才的德行和才能,而不仅仅是出身和背景。他选拔的人才不仅有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有许多有才华的文人和艺术家。这些人在崔琰的引导下,成为了曹魏政权的中坚力量。

然而,崔琰的忠诚和正直也让他在政治斗争中遭遇了不幸。在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崔琰卷入了曹魏内部的权力斗争。曹操因为崔琰的刚正不阿,认为崔琰不尊重自己,于是就罚崔琰做劳役,并派人去问崔琰对处罚的看法,崔琰表示对处罚不服,曹操觉得崔琰不好管理,加之曹操统治的北方经常有世家起兵造反,崔琰又有很强的号召力,所以就罗织了一个不敬的罪名把崔琰杀害了。他的死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人们纷纷为他的冤屈而鸣不平,他的死也成为了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总的来说,崔琰是一位忠诚、正直、才华横溢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三国时期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质。尽管他在政治斗争中遭遇了不幸,但他的影响力和贡献还是被历史真实的记载了下来,即使历史记载的很简概,但也无法掩饰他的光芒。崔琰这样心怀天下苍生的清正之官,值得被历史记住,这就是中国的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