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结是指 土壤表层因缺乏有机质,结构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结构破坏、土料分散,而干燥后受内聚力作用使土面变硬的现象。这种现象会导致土壤的透气性差、渗水慢、氧气不足,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具体原因包括:
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
酸性土壤易破坏团粒结构,碱性土壤中的钙离子易与其他化肥反应产生沉淀物。
土壤质地黏重:
黏土中黏粒含量多,孔隙少,导致通气、透水性差,易结皮。
有机质含量偏低:
影响微生物活性,影响团粒结构形成,长期耕作破坏土壤结构。
有机肥严重不足、秸秆还田量减少:
使土壤中有机物质补充不足,影响微生物活性和团粒结构形成。
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施肥方式不合理:
如深耕浅翻、大水漫灌、不合理施肥等。
长期使用化肥和有害物质的积累:
导致土壤有机质减少,微生物菌群减少,土壤活性下降。
塑料制品等无法完全分解:
在土壤中残留,影响土壤结构。
要改善土壤板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
如农家肥、堆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合理耕作:
采用深耕、浅翻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
合理灌溉:
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板结。
合理施肥:
平衡施用化肥,避免过量施用,同时补充微量元素肥。
增加秸秆还田量:
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减少塑料地膜等难降解物品的使用,避免土壤污染。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板结现象,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促进植物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