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更替与一个王朝能否上进有关,但无论哪个王朝都希望统治一万年,但有盛有衰。如果一个王朝不思进取,腐败盛行,那这个王朝迟早要灭亡。但如果意识到问题,及时改革,或许能创造盛世。比如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是改革创造了盛世。
但历史也有改革不成功的,比如王安石的变革,最终不仅没成功,也使北宋衰弱,最终导致灭亡北迁。
在明朝时,有名气的改革就是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明朝这项改革与雍正皇帝推行“摊丁入亩”实际都是一回事,都是为了增加国家税收。但万历皇帝改革失败,明朝开始走下坡路,而雍正皇帝改成功了,为巩固清朝盛世延续了时间,两个王朝的两个有作为的皇帝,他们的改革有何不同?
01
对明清两朝的改革结局不同,应该从不同因素分析,两个王朝所处的环境不同,绝对化比较不同是不可能的。从明清两朝改革时间看,明朝“一条鞭法”改革是万历初年,此时明朝已经建立二百多年,到了明朝的中后期。而雍正皇帝的改革,则是清朝初期,清朝立国只有80多年。两朝改革时间不同,也就是明朝面临的问题更多,而清朝的问题刚冒出来。
从明清改革动机看,明朝当时问题太多,倒逼着改革。每个王朝想要生存就需要有钱,而钱就从税收中来。明朝的税役主要延续朱元璋立朝时期的赋役制度,这一制度规定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然后根据人口情况,照顾富户和贫户,把税赋分摊下去,也就是按照人丁制度。
任何制度都有漏洞,朱棣以后明朝皇帝中,人口普查就有造假问题了,当时在贫富均衡合理方面也不如之前那样把关严格。到了万历皇帝时,普查出来的人口册子水分太多,此时明朝就面临税收不来问题。当时明朝不断下压收税标准,对底层百姓过度压榨,但税依然收不上来。
无论古代王朝,还是现代国家,靠收底层百姓税根本不可能,而明朝税收不下为问题,就是有些权贵家庭造假避税,还有富人干脆不交税,王朝再富有也会被掏空。如果年年风调雨顺,没有战争外患,收底层老百姓的税还能维持,但明朝既有对外战事和内乱,也有自然灾害,而且从皇室到官员权贵都骄奢淫逸,哪有那么多税收供统治阶层享受,所以问题越积累越严重。
清朝入关后,很多制度大都延续明朝的,这既有利有弊。有利之处是便于王朝顺利更替,只不过不是朱家的天下了。
在税收制度上,清朝也继续使用明朝人丁制,对明朝那种黄册统计存在问题,清朝没有使用。但人丁制在运用中,在康熙时就出现了问题,到了康熙晚年,问题到了严重地步。雍正继位后,他清点国库大吃一惊,国库没有钱,他着急了。
雍正皇帝是历史上一个清明皇帝,他意识到如果清朝继续用明朝的制度收税,早晚得出问题,很快会亡国,因此雍正推出了“摊丁入亩”。
从改革推行的难度看,明朝积弊太严重,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就如一个人得了绝症,想改革“医治”已经很难。特别有一条:不能跳出朱元璋建立的制度,前提必须是“不违祖制”。而相比明朝,雍正就没有这么多负担,改起来就容易。清朝建立时间不长,而且没有什么约束,本来清朝用明朝制度就有一种暂时性态度,也如一张白纸可以随意改写。
以上是对比明清两朝改革的一些前提与背景,这是制约两个王朝相同改革不同结局的重要因素。
02
刚才我们介绍了两个王朝存在客观因素,这些客观因素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推行。明朝主推改革的张居正在改革遇到了困难,这个困难就是改革阻力。这在历朝历代和以及各国中都存在这个问题,改革必然会触动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当然会抵制。而且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人都是有权有势之人。
张居正推行改革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赋役黄册”,这个册子本身造假太多,但这个造假制度下形成了一些庞大的权贵群体,这些人甚至形成相互照应,不听从朝廷。谁要动了他们的奶酪,那必然会受到反击。
于是明朝从朝廷到下层,中间抵制的人很多。甚至这些抵制改革的权贵阶层与朝廷官员相勾连,凡是触动他们利益的,就有官员向皇帝参奏。即使表面不反对,有些官员则不执行,甚至表面喊改革,却没人实施改革,改革措施无法贯通下去,最后就不了了之。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难理解,“一条鞭法”动了官员地主权贵的利益,他们当然不想失去利益,必然要抵制。
明朝改革阻力太大了,那么雍正实施的改革是否有阻力呢?
在外界眼里雍正是一个狠人,敢于向那些贪官动刀子。其实雍正改革时也有阻力,但阻力相对较小,因为当时权贵阶层大部分都是满人,他们听从皇帝,也知道不听从雍正的后果。而汉族权贵较小,也不敢反抗。
有人会说清朝时也有贪污腐败问题,难道清朝官员执行力这样强?
其实主要还是清朝注重用旗人当官,而且比其他民族官职要大,这些旗人是皇帝心腹,当然他们有错也会挨收拾。清朝本来给这些旗人的待遇挺高,如果再敢违抗皇帝旨意,他们除非不想保住自身利益。而这些旗人官员与汉人官员不会一条心,这在当时还没有形成严重相互勾结问题,所以下面的人不敢造次,上面的人又听雍正的,改革起来就相对容易。
当然清朝也有阻力,刚才我说是相对阻力。本来那些官僚权贵以前靠这些花天酒地玩乐,雍正要把他们钱拿走了,他们心里当然不痛快,也暗中抵制。
03
古代各王朝改革的人能善终得很少,可以说屈指可数,比如商鞅改革后,最后惨死,此后改革也都是修修补补,为什么我国封建体制这么长时,因为千年来形成一种制度,想要改变很大。自古皇权老大,谁敢动皇权?
而且自古以来都知道升官发财,谁都想当官,即使到现在很多人也想当官,这都是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想改很大。
另外改革虽然是封建大体制下改革,但依然风险大,各王朝不乏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员,但敢当改革者很少。而且改革的官员命运都不好,即使有的官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需要改革,但他们宁可保住官位,也不会冒生命危险去改革。
改革是要命的,不过明清两朝的改革,与我们所说历史有不同之处。明朝是大臣张居正推行改革,当时万历刚继位,对改革也没什么认知,就让张居正去干。而张居正是手握大权,生命危险相对较小。
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就否定了他,并对张居正的人清算。可以看出万历根本不想改,因此,“一条鞭法”也没能推行下去。万历都不如北宋那个皇帝改革力度大。
即使张居正手握大权,但那是朱家天下,他往下推行改革时,听从的人并不多。而且在祖制上,张居正根本不敢突破。那个所谓的黄册已经证明不行了,但还得使用。实际上造假依然存在。
有人说“一条鞭法”失败归罪于张居正,这样说太绝对,张居正也有自己的无奈之处。他只是一个大臣,如果明朝是张家的天下,他是皇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反观雍正就没有那么多羁绊,可以甩开膀子往下推进改革。任何敢于阻止改革的,以雍正狠劲想必没人不害怕的。
有人会说,清朝没什么祖制,即使没有雍正也敢改,因为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了。国库没钱,皇帝就是虚位。而雍正推行改革也是立威的表现,也能趁机打击那些亲王势力。这是一举多得的事,国库的钱充足了,官员从上到下都理顺了。
清朝改革最终推行全国,还是子承父业,乾隆皇帝接力推行,最终实现改革目的。而反观张居正,死后不仅没人推行改革,而且还被万历清算,这样改革根本无法成功。
明清两朝改革结局不同,主要因为改革者身份不同,清朝的皇帝亲自挂帅,立志要改,就有成功的基础。一个大臣怎么可能主导一个国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