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龙年春节前的襄阳之行,住在古城边的西门桥畔。行程第二天的一早,来到外面发现天寒地冻,不过天气不错,阳光灿烂。由此搭乘公交,只一站地就来到汉江对面的长虹桥头,这里属樊城,步行十分钟左右,到达一中附近。

牌坊
这一带是以前学生时代的记忆,不过早已变了模样,位于汉江边的米公祠,竟然从来没有进去过,这次必须要看看。米公祠就是祭祀米芾的祠堂,米芾人称米襄阳,是北宋书法大家,千古留名。

拜殿
米公祠正对着汉江,这里修建了一条滨江大道,记得以前只有河堤,河堤下是大片的沙滩,如今水位上涨,沙滩被淹,可能是上游筑大坝所致。正门修有牌坊,镶嵌“米公祠”匾额,下面还有“宝翰藏珍”四个绿色大字。大门对面的江边,是“千福”码头的标志。

米芾像
购票后走进牌坊,里面是一个小院,对面就是拜殿,两侧分别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米氏故里”和“米家山水”。拜殿的中堂上挂着“颠不可及”牌匾,下方的对联为:“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是米芾豁达人生的真实写照。

宝晋斋
穿过拜殿,迎面是一座石碑屏风,里面又是一座小院,院内立有一尊米芾站立像,朝阳刚好照射在身上,在背后留下高大的身影。雕像后面为宝晋斋,这本为米芾的斋号,如今则作为收藏馆,展出一些珍贵藏品。院中碑廊里的碑刻堪称国宝,这些石碑是他的后人摩刻的米芾真迹,近代战乱时被埋藏在米庄老屋,这才完整保存,解放后得以重见天日。

东苑
最后一进名为仰高堂,被打造为焚香学堂,主要进行一些有关国学的培训。米公祠的东西两侧修有花园,其中东苑面积较大,里面亭台楼阁,假山池塘,风光秀丽。

仰高堂
米芾祖居太原,后迁居襄阳,16岁时随母亲来到东京汴梁,侍奉宋神宗高皇后。到了18岁时,神宗继位,米芾开始入朝为官,辗转过很多地方,最后在任上去世,葬于现在的镇江丹徒。

前院
米芾和苏轼是同一时期的人,但并没有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平静,得以专心研究这些文人雅事,尤其在书法上造诣极高。他从小在襄阳长大,对襄阳的印象自然深刻,自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人称米襄阳。因其行为常脱俗不羁,还有米颠的别称。

洁亭
襄阳米公祠始建于元,最初为米家庵,是米氏后裔用来祭祀米芾、米友仁和米立祖孙三代的家庙,明万历年间扩建为米公祠。
(极客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