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区池塘养蟹有42个点,共90余亩水面,鲜蟹总产3850公斤,平均亩产42.8公斤。为了使池塘养蟹生产得到发展,选定4个试验点,对池塘养蟹的技术经验进行了分享。

4个试验点的面积分别为0.6亩、0.9亩、1.1亩和12亩,共计14.6亩。水深在0.8-2.0米,池塘周围用高60厘米的钙塑板圈围,池塘内四周自然生长水花生,池塘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放养的幼蟹是从长江采集的天然幼蟹。从总结试验点的情况看,池塘养蟹技术的关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放养规格与密度
放养时个体大小是池塘养蟹能否当年养成商品蟹的关键。放养个体小,则收获时100克以上的商品蟹的比例就小,放养个体大,收获时100克以上的商品蟹比例大。如第1、2两个试验点,放养的幼蟹规格小,亩放养5000只以上,虽然增重倍数高,亩产也都在100公斤以上,但出池蟹商品率不高,回捕率也低,影响当年的经济效益。因此我们认为,池塘养蟹的放养规格以每公斤不超过200只的幼蟹为好,放养密度以每亩2000--2500只为宜。

2.饲料与投喂
河蟹是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动物。目前池塘养蟹的饲料一般有三类: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青饲料。我们试验点上都以投喂动物性饲料及植物性精饲料为主,青饲料则为塘四周生长的水花生和投放的浮萍等,未具体记录数量。
在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精饲料的量比例上,我们认为以2:1较适当。在投喂方法上,日投喂量约占池内河蟹总体重的5--8%,视季节、天气、水质和蟹吃食情况调节,于傍晚前后投喂,饲料投放在靠近水面的池坡或人工岛上。5月底以前多投喂精饲料,5月底以后多投喂动物性饲料。

并做到开食早、断食迟,在3月中旬放养结束后,当水温升到10℃以上,就要开始少量投喂麦麸等植物性精饲料,让蟹开食,尽早恢复体力。河蟹的捕捞上市一般在11月中旬,捕捞前如水温仍在10℃左右,就要坚持适当的投喂,延长河蟹生长期,以提高出池蟹的规格和肥满度。
3.水质管理
养蟹池的水质要清新爽活。一般在放养时,池水要浅些,一天以后,缓慢向池中注水。饲养期间要经常向蟹池中冲水、换水。一般4月上旬至6月中旬,每隔7天左右换一次水,每次可换1/5至2/5,夏季每隔2~3天就要换水一次,每次可换1/3,先排后灌。河蟹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中,不仅生长迅速,而且商品蟹品质优良,口味鲜美。

4.养蟹池的面积与水深
我们认为养蟹池的面积不宜过小,不要小于0.5亩,在0.5-5亩之间较为适宜,再大些当然也可以,但太大就不便于管理。蟹池除四周有较宽阔的浅滩和池内有人工岛外,平均水深不宜过浅,可在0.8-1.5米。水体较大、水质比较稳定,客易保持水质清新,而且水体大,水中天然饵料也较丰富,水体大,也有利于鱼蟹混养,提高经济效益鱼蟹混养时,对混养鱼类的种类和规格要控制,以不影响蟹的生长为前提。

5.养蟹池的防逃措施
养蟹池有各种防逃措施,如钙塑板圈围防逃、水泥砖墙防逃等。砖墙如果高度不够,也可在墙上再加高50厘米左右稀网目的胶丝网防鼠。另外,河蟹逃逸与蟹池的水质、饲料及管理水平有关,养蟹池中水质良好、饲料充足、管理精细,也有助于防逃。蟹池四周放养些水花生,为河蟹提供隐蔽场所,有利于河蟹蜕皮和避免自相残食,有利于提高成活率。

6.池塘养蟹的经济效益
池塘养蟹的经济效益,各地有很大差别。除了产量高低悬殊外,成本高低相差也很大。仅从我们的试验点上看,亩成本差异大的原因有三,一是防逃设施的成本差别大。

二是幼蟹的亩放养量相差较大,三是饲料来源不同,有的在市场上购买小鱼、蚌投喂,价格较高,有的利用屠宰场的下脚,价格就低,也有的用植物性精饲料的比例大,成本也较高,由此看,合理投喂饲料,解决饲料来源是降低成本的主要因素。另外,养蟹为主,鱼蟹混养,不仅充分利用了水体,而且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