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七大藏书楼: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
七大藏书阁均仿宁波范式天一阁藏书楼的式样,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是明朝嘉靖年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一、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市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 是北京故宫中一座清代皇家藏书楼。文渊阁坐北面南,在建筑规制、建筑功能和理念上,都仿效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渊阁建成,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二、文源阁
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遗址中,有一处早已湮没于荒草之中的古迹——文源阁旧址,这里曾是清朝乾隆年间庋藏名闻世界的大丛书《四库全书》的“四库七阁”之一。

文源阁位于水木明瑟北面,原称四达亭,乾隆南巡浙江后,仿照宁波的明代藏书楼天一阁改建,专门贮藏《四库全书》文源阁又叫藏书楼,仿宁波天一阁建成。
三、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避暑山庄内平原区的西部,是一座清代专贮《四库全书》而修建的皇家藏书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文津阁建成。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库全书》收藏于文津阁。
四、文溯阁

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而建造,前有戏台、嘉南堂,后有仰熙斋,斋后为九间房,其中有芍药圈、梧桐院等。文溯阁主体建筑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文溯阁整个建筑为重檐硬山式,装饰色彩以冷色为主调,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所有的门、窗、柱都漆成绿色。
五、文汇阁

文汇阁,是清代七大藏书楼之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入扬州,文汇阁及其藏书一起毁于战火之中。
乾隆对于文汇阁的建设与使用颇为重视,他一再强调,阁中所藏之书,不是做样子的,要允许读书人阅读和传抄。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二十三日,弘历的圣旨里有这样开明通达的话:“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
六、文宗阁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毁于咸丰三年(1853年),中经嘉庆、道光两朝,历时74年,以收藏《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而闻名海内外。复建工程从2010年3月开工,历时一年多时间,总投资2000余万元。复建后的文宗阁基本遵循了历史原貌,建筑总面积1286平方米。于2011年10月26日,文宗阁复建竣工,对外正式开放。
提文宗阁迭庚子诗韵
庚子南巡阁已成,香楠为架列函盛。
抄胥聊待数年阅,数典应看四库呈。
书借一瓻宁酒器,册藏二酉富芸甍。
惠嘉南国崇文地,尚勖尊闻知所行。
七、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孤山路25号,即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为清代乾隆年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造的全国七大书阁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文澜阁建成。

文澜阁为三进院落,东西约35米,南北约90米,占地总面积约3150平方米;其整体建筑包括门厅、厢房、门厅前庭院、门厅后假山、御座坊、水池轩廊与长廊、趣亭、大御碑亭、光绪御碑亭和藏书楼主楼,总建筑面积约达1750平方米。主体建筑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形式,是重檐歇山式建筑,为结构六开间楼房,外观二层,中间有一夹层,实际上是三层楼房。文澜阁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群,也有皇家建筑均衡对称、庄重严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