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新建、教师新组、校长新任是地处郊区的河南商丘梁园区解放路小学面临的“三新”局面,教师队伍平均年龄39岁,专业功底扎实却缺乏突破动力。
基于此,学校提出了“自我成长”的核心理念,构建教师成长导航系统,用阅读不断提供补给,将学校作为教师成长的港湾,让每位教师向着前方不断远航。
导航指引,校准教师成长方向
教师队伍如同泊于港口蓄势待发的舰队,只有明晰方向才能扬帆远航。
为此,学校设计了“三维导航坐标系”:以“教学创新”为经度,以“跨学科融合”为纬度,以“终身学习”为高度,搭建“最具成长力教师”评价体系,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可触摸的成长阶梯,致力于让每位教师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发展坐标系。
作为校长,我个人又拿出部分奖金设立“最具成长力教师基金”,奖励在自我成长中突破快、进步大、成果多的教师。
规则制定后,学校则关注落实情况。学校组织45周岁以下教师逐条对照,设计出3年成长规划,并详细制订当年的行动计划。
令人欣喜的是,美术教师张小艺把握学科本质,深研跨学科教学,最终荣获省级赛课一等奖。捧回证书时,我用个人奖金激励她。我想,这不仅是对个体的褒奖,而且是向全体教师传递一种信号:教育探索值得被珍视,教师的成长会被看见、被呵护。
阅读补给,构筑教师成长驿站
教师成长,阅读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主要探索了以下几条路径。
多元补给仓:构建阅读营养矩阵。教师的精神食粮需要科学配比,为此我们建立了“三色书库”——专业精进类(教育蓝):涵盖课程改革前沿著作、跨学科教学案例集;人文涵养类(思想红):精选哲学简史、艺术美学经典;心灵成长类(生命绿):引入积极心理学、情绪管理指南等治愈系读本。每月更新的“补给书单”犹如定制营养餐,满足了教师差异化的成长需求。
流动补给站:“咖啡汇谈”激发思维对流。学校突破传统读书会的桎梏,采用“咖啡汇谈”的方式,每月每个年级分学科进行一次阅读分享,在圆桌交流中,教师既可以提出自己的困惑,也可以集思广益、解惑答疑。最后,由桌长进行阅读分享总结,并与实际教学相联系,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闭环。
循环补给链,构建输入输出生态链圈。依托名师工作室和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我们要求青年骨干教师每月深度阅读一本教育图书,每季度撰写一篇读书感悟。同时开展常态化的“读书分享会”,鼓励交流心得、碰撞思想,优秀成果通过学校公众号推送给更多青年教师。我坚信:真正的教育补给终将转化为破茧而出的专业自觉。
关怀身心,创建教师成长港湾
当然,教师成长也离不开学校的悉心关怀。
锚定港湾:管理层下沉构筑守护锚点。我们打破行政壁垒,实施“领航者认领制”,管理层下沉构筑守护锚点,领导班子化身守护灯塔,深度点亮每个年级组,通过每日课堂巡访、每周午餐恳谈,精准捕捉教师需求。
灯塔护航:趣味化团建激活团队磁场。学校每学期设计主题团建活动,既能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又能坚定大家“做快乐教师”的健康理念;既能增强教师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又能深化大家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潮汐涌动:仪式感浸润构筑文化湾流。学期伊始,开学培训的“启航蛋糕”已成传统,小小的蛋糕承载着新学期大大的期许;端午佳节,通过校内中草药社团助力,举办挂艾草、做香囊、品伤力草等活动也蔚然成风,人文情怀在节日体验中自然流淌。这些精心设计的“文化潮汐”,使制度关怀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湾生万物:滋养型生态催发专业自觉。当港湾真正成为生命的栖息地,教育能量便会自然生发。曾因家庭变故而消沉的蒋老师,在年级组“守护星计划”中重拾热情;以前常被忽视的劳动学科组,在学校的支持下将课堂延伸至种植园基地,创设了“节气劳动课程”。这种从守护到自护的生态演进,印证了最深刻的管理哲学:真正的港湾,终将孕育出李郭同舟的舰队。
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既是精准的“导航仪”,又是丰沛的“补给站”,亦为温暖的“避风港”。通过校准职业发展的“航向坐标”,持续不断注入“动力燃料”,破除成长瓶颈的“暗礁险滩”,才能永远做最坚实的“温暖港湾”,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教育航程中劈波斩浪,驶往理想之岸。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解放路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6版
作者:刘晓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