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
行走于即墨的小区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国家顶层设计的宏大叙事,终须在小区的毛细血管里奔涌。
当中央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置于重要位置,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即墨社区里那些由党建引燃的“能人星光”,恰似一场呼应国家部署的生动实践。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党组织以红线为引,将散落的治理力量编织成温暖星河的故事。

记者与即墨小区里的“能人们”交流采访。
能人矩阵的崛起,正是“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基层答卷。社区书记、退休干部、网格员、热心大妈……这些身份迥异的普通人,在党组织搭建的平台上迸发出惊人能量。墨香郡社区的“议事星期三”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决策者;即发阳光城的“银发楼长团”将组织神经末梢延伸至楼道角落;全区514名网格员背着政策和化解矛盾的耐心,把“服务下沉”四字化作居民家门口的温度……他们身上折射的,是中央强调的“治理重心下移”的精髓——当机制赋予普通人话语权,楼道里的家常话也能成为改写治理剧本的台词。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与“兜住民生底线”,即墨用两把钥匙解锁难题——一把钥匙打开“底线保障”:国企安居物业托底183个老旧小区,三年清运垃圾五千吨、疏通管道三千次,“再老的房子也必须亮灯!”居民从“投诉无门”到“夜里敢跳广场舞”的转变,是对兜底最硬的认证。另一把钥匙开启“品质跃升”:中交中央公元物业把服务炼成“时间艺术”,春日复绿、秋日晒场、十年不辍的婚庆礼遇,让建筑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情感容器。我们看到,“好房子”的生命力不仅在于砖瓦,更在于注入其中的服务温度——当物业从“看门人”蜕变为“生活合伙人”,冰冷的建筑才能真正成为温暖的家园。

而最动人的是共治星河中迸发的民间智慧。德馨珑湖小区“公益+经营”的健康小屋,让全体业主拥有健康守护;海信君和小区“90后+50后”的业委会组合,以政策智慧与人心洞察破解停车难题;“新都大妈”将调解拍成情景剧,“乐业小站”让看娃老人月增收数千元……这些自发涌现的“家门口服务”,正是中央“发展群众家门口的社区服务,加强各类便民服务资源统筹整合”部署在基层土壤开出的花朵。政策文本里的民生温度,最终要靠小巷里的实践来加热——当居民从服务接受者变为创造者,小区便拥有了自我生长的力量……
跟随青岛即墨小区治理“能人矩阵”的脚步深入采访,越发触摸到一种渗入钢筋水泥的城市温度,在这些平凡却滚烫的小区实践之中,即墨城市治理的温暖底色,也为我们探索“人民城市”的幸福密码,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