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8月16日电 (罗琨 郑艺佳)去电影院看电影时,不少观众往往会忽略片头信息。不过,也有细心的网友发现,电影片头的出品方名单正变得越来越长。
以正在热映的暑期档电影《长安的荔枝》为例,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数量分别为11家和23家。一部电影,为何出品方越来越多?
“抱团出品”为何成趋势?
电影出品方是电影项目的核心投资方与版权所有者,他们在电影从无到有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扮演着最关键的角色,可以理解为一部电影的“大股东”。联合出品方指参与投资并享有一定权益的其他投资方,按协议比例分享收益。
据拓普数据统计,票房过亿国产片中,片均联合出品公司数量近年显著增长,由2012年的3.8家增长至2023年的11.9家。
据中新经纬不完全统计,2024年票房2亿元以上的国产电影共有33部,平均每部电影的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总数达到16.2家。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数量分别为7家和20家;暑期档影片《长安的荔枝》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数量分别为11家和23家。

春秋时代董事长、电影出品人吕建民向中新经纬指出,一般而言,电影的核心出品方需要深度参与影片创作和制作,是项目的主导者,通常为出品方名单中的前两位,第三位出品方可能提供关键的支持,如协调重要资源等。其余的联合出品方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可以理解为“捧个钱场”,通常不深度参与创作或制作,更多是财务投资性质。除核心出品方外,众多联合出品方在影片创作和发行上的实际贡献有限。
在吕建民看来,联合出品方众多的原因一是电影制作成本高昂,片方需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分担风险。二是风险分担,引入更多投资方可以摊薄单个投资方的风险。三是片方可以通过向联合出品方转让部分权益时进行适度溢价,从而降低自身的实际资金成本。
作家、编剧莫争也向中新经纬提到,一部电影出品方众多主要是出于分散风险以及扩大宣传面的考虑。“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在的电影市场是抱团取暖的时候。当然,也存在先进场的项目方溢价卖给渴望入场的小公司(的情况)。”
莫争说,有些小公司没有实力做大片,甚至有的好电影有钱都投不进去,所以哪怕溢价也要参与,下一部电影(这些小公司)就能提高话语权。
制片人李华(化名)告诉中新经纬,中国国内对于电影项目投资并没有一个非常成熟的评估标准,因此一个项目IP是否知名,背后是否有大公司加持,故事内容是否特别好等,成为是否投资的主要判断依据。尤其是现在,投资方更加看重项目内容了。为了分摊风险,一部电影投资方数量明显增多,联合出品从之前的两三个增加到十几个甚至更多。
此外,制片人吴松(化名)提到,行业人情往来普遍,熟人请求象征性投资并挂名的情况常见。部分出品方和核心出品方还存在资源置换的情况。“部分院线公司会以排片承诺为条件,要求投资少量份额。拥有宣发渠道或平台资源的公司也可能以此换取投资份额,形成利益捆绑。片方为获得排片保障或宣发支持,会接受此类条件。”
出品方都有谁?
艾媒咨询集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指出,通过多方出品的方式整合作品资源已成为明显趋势,许多作品都有跨界资本参与出品。电影行业呈现出“一方主控、多方出品、互相协助、抱团发展”的态势,这有利于把控电影制作风险、整合爆品资源、调配产业链资源。
据中新经纬梳理,国产电影的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分为多种类型,一是传统电影公司、院线公司等,如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二是互联网企业成立的影业公司,如大麦娱乐、爱奇艺影业等;三是互联网票务平台相关企业,如淘票票和猫眼等。此外还有艺人经纪公司、影视音乐公司等。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2024中国电影投融资报告》将电影项目出品主体归纳为三种,分别为国有主体与非国有主体,上市主体与非上市主体以及互联网主体与非互联网主体出品。在规模以上票房影片中,国有主体的出品次数和影片数量相对较少,但其票房贡献显著。上市主体和互联网主体则在总票房要房上显示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互联网主体在出品次数上占比19%,影片数量占比 68%,总票房贡献占比达到 90%,表现较为突出。
例如在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动画电影《熊出没·重启未来》,累计票房8.21亿元,位列2025年春节档票房第四,该影片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数量分别为7家和16家。其中,华强方特旗下华强方特(深圳)动漫有限公司为出品方,拥有“熊出没”等IP并参与制作。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出品方之一,而该公司全资控股的北京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票务平台猫眼运营者。
2025年暑期档上映的《长安的荔枝》联合出品方包括万达影视传媒、上海猫眼影业有限公司等23家。其中既有艺人经纪公司泰洋川禾关联企业泰洋川禾文化传媒(天津)有限公司,也有互联网企业腾讯成立的上海腾讯企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还有院线企业四川太平洋电影院线有限公司等。
2024年暑期档上映的《逆行人生》出品方和联合出品方数量分别多达9家和24家。除了“猫眼系”,票务平台淘票票开发公司上海淘票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也是出品方之一。此外,拥有音乐品牌冬曦音乐的上海冬曦音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电视院线服务提供商东方嘉影电视院线传媒股份公司等电影产业链条相关企业也位列联合出品方。
在出品方名单中,“猫眼系”和阿里旗下票务平台淘票票表现突出。据灯塔专业版信息,“猫眼系”至今已累计出品203部影片,总票房达到951.87亿元;联合出品123部影片,总票房822.06亿元。上海淘票票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淘票票)至今累计参与出品107部,总票房504.61亿元;联合出品57部,总票房284.71亿元。2025年,“猫眼系”已分别出品和联合出品36部和14部影片,上海淘票票则分别为20部和4部。
在联合出品方名单中,新浪微博的运营主体北京微梦创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现频率非常高。据灯塔专业版信息,从历年数据来看,微博共参与了118部电影的联合出品,总票房达768.35亿元,仅次于“猫眼系”。同时,自2023年至今,微博均为年度影片票房和影片数量第一的联合出品方。2025年至今,该公司共参与22部电影,总票房达到125.18亿元。
吴松指出,近年来,出品方中互联网平台存在感越来越强。一方面是传统影视公司上市融资受阻,传统资本大量撤离电影行业。影视公司自有资金不足,业外资本因风险高而却步,而生存能力更强的平台和互联网公司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李华向中新经纬表示,猫眼、淘票票、上影元等电影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联合参与电影出品的模式,将成为常态。这种模式能在演员资源、制作、发行、IP开发等环节互补不足。
投资一部电影,出品方能赚到多少钱?君悦律师事务所律师徐倩倩在该律所公众号上发文指出,目前(电影)主流的分账模式有固定比例分账、保底分账、阶梯式分账三种模式。其中大部分电影采用的固定比例分账即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影院之间根据固定的比例分配可分账票房,通常是43%(含中影或华夏1%~3%代理费):57%(院线7%,影院50%),不同的电影根据其自身的市场预期、制作成本、宣发力度等因素,分账比例会有所调整。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罗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