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六十余载集报十万多份,七旬老人家里有座“报纸博物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2:25:00    

在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天伦北里小区,78岁的李铁光家里有座“报纸博物馆”。十万多份报纸从地板堆到天花板,占据了卧室、储藏间甚至阳台的每一个角落。集报60多年来,李铁光收藏了古今中外的3万多种报纸,其中还有上百种珍贵的“异形报”。他的集报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传奇,更是一部用报纸串联起的鲜活历史长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探访丨上百种“异形报”藏珍奇

走进李铁光家的“报纸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摞摞直顶天花板的报纸,将整个房间填得满满当当,只留下一条仅够一人侧身通过的狭窄通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油墨香和纸张特有的气息。在这个略显局促的空间里,收藏了十万多份报纸,它们是李铁光积攒下的珍贵财富,每一份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与记忆。

在这些报纸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平日难得一见的“异形报”,有上百种。它们或是材质特殊,或是大小特殊,或是版样别出心裁,打破了人们对报纸的传统认知。用金、银、铜、铝等金属制成的报纸,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质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丝绸报、棉布报则质地柔软,触感细腻;能散发香气的闻香报,轻轻翻开,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需要戴着3D眼镜看的3D报;有用手指触摸、布满凸出圆点的盲文报;有镌刻着时代印记的邮票报、电话卡报、地图报;还有装在屏风、八音盒、风车轮里的报纸……各种报纸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在一张标着“火柴老报纸”的版面上,30多张火柴报盒整齐排列,盒子表面印着《民报》《神州日报》等微缩版报纸。拿起其中一个,仔细端详,印刷精美的图案和文字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感叹当年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李铁光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张1994年的《人民日报》,尺寸足有1.5米长、1米宽。“这张报纸可有来头!那时有一位记者朋友知道我喜欢收藏报纸,就把自己一直藏着的一张巨幅报纸送给了我,这报纸压根儿没对外发过呢!我当时如获至宝,都30多年了,这报纸还保存得很好!”

接着,李铁光又拿出一份令人惊叹的宝贝——刻在石头上的微型报纸。这块石头不足一个鸡蛋的大小,透过放大镜,才能看清上面刻的是报纸头版。每一笔每一划都精细入微,仿佛在石头上刻下了时代的印记。“您看这些报纸,啥材质都有!它们就像时代的活化石,既能摸到社会变迁的纹路,又能瞅见科技进步的脚印,还能闻到文化多元的味道,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报纸形式的创新探索。”

讲述丨六十余载集报成痴迷

李铁光是北京人民机器总厂的退休工人,他一生别无所好,唯一痴迷的就是集报。“我小时候家境不富裕,得到一张报纸不容易。上小学时,全班就订了一份报纸。每次传阅完后,我总舍不得扔,叠得板板正正地收起来。那些报纸越攒越多,我对集报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个震撼世界的消息,通过报纸传遍了大江南北。当时17岁的李铁光听说街上在发《人民日报》号外,便立刻冲出家门。他看见人们围着一辆载着报纸的大卡车,争抢着号外。李铁光一路追着汽车跑,一直追到东四,终于“抢”到了一份。回到家后,他将那份号外上的文字读了一遍又一遍,好像自己也参与了这场伟大的历史事件。那份珍贵的号外,让他兴奋了好几天,也让他对集报的热情更加高涨。

为了集报,李铁光可谓痴迷到了极致。有一天,他在街上看见一辆三轮车拉了一车废报纸,便跟上去,与骑车师傅搭话:“师傅,我喜欢收藏报纸,能不能从这堆报纸中挑选一些。”师傅看着这个执着的人,便让他帮忙推车,答应到废品站后再让他挑选。李铁光一听,顿时浑身是劲,用力推着车。一个多小时后,他们终于到达了废品站。李铁光顾不上休息,立刻像寻宝一样在报纸堆中翻找起来。经过一番努力,他挑到了不少心仪的报纸,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仿佛捡到了金子一般。

李铁光收藏的这些报纸,有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有与报友交换的;有在寒风中苦等一宿买到的;还有发动全家人跑遍了报亭找到的。甚至有一次为了收集报纸,他竟上演了一出“买椟还珠”:家里来了客人,妻子让李铁光去市场买条鱼。在鱼摊前,李铁光注意到鱼下面垫着一张报纸,而这张报纸正是他没有的。李铁光便问老板:“这张包鱼的报纸能给我吗?”老板爽快地将报纸抽出来送给他。李铁光如获至宝,把沾着鱼腥味的报纸带回了家。当家人问起买的鱼呢,他才猛然想起,自己只顾着报纸,竟把买鱼的事忘了!

李铁光的集报之路,离不开妻子毛淑英的全力支持。1971年,两人结婚时,李铁光把自己收藏的一柜子报纸,当作珍贵的宝贝送给妻子。毛淑英笑着打趣:“人家结婚送衣裳,你倒好,送我一柜子报纸。”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她不仅没有抱怨,反而用实际行动支持着李铁光的爱好,帮他整理、塑封报纸,甚至将家里的卧室、储藏间、阳台全都改造成了存报室。

互动丨办展览让报纸“活”起来

李铁光对藏报十分爱惜,甚至将报纸收藏变成了一门学问。

“报纸天天出,人们日日读。读完则罢,真正花心思收藏报纸的人并不多。”李铁光订了8份报纸,每天读完报后,他都会将有重大事件报道的报纸分类精心留存。他的分类十分细致:两会类、奥运会类、航空航天类、科学科技类、春节类、国庆节类等,每个类别都配有便签索引。其中,有许多见证历史的重要报纸:1949年《关东日报》出版的“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号外,1970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联合出版的“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特大喜报,2003年《光明日报》出版的“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号外……“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李铁光说,每一份报纸都承载着时代的信息,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在这些藏报中,《北京晚报》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连起来10多米长的订报单,见证了李铁光与这份报纸半个多世纪的情缘。从这些订报单上,不仅可以看到他订阅报纸的时间跨度,还能看到报纸价格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让李铁光感慨万千:“1960年那会儿,订一年《北京晚报》是7.2元。这些数字可不光是报纸价格变化的事儿,简直就是咱们日子越过越好的活账本,百姓人均收入高了,生活水平改善了!这《北京晚报》就像个老邻居似的,从胡同口的糖油饼到奥运场馆的鸟巢,啥都给您记着。它可不单是张报纸,就是咱北京市民生活方方面面的真实展现,翻开哪一页都能瞅见自个儿的影子!”

最让李铁光自豪的,是2008年全家一起制作的208米长的“奥运报纸长卷”。为了收集《北京晚报》的奥运号外,全家人分工合作:李铁光和老伴儿每天在北京站等候,大女儿和女婿去天安门等候,小女儿和女婿到西单蹲点。奥运会结束后,全家人将收集到的所有奥运相关报纸精心拼接成长卷。这份长卷不仅记录了奥运盛事,更是全家人共同参与历史的见证。

“我不是报纸保管员,不能让这些报纸在家‘睡大觉’。”在李铁光看来,报纸不仅是个人美好回忆的载体,更是历史的见证。为了让这些报纸“活”起来,他带着藏报奔波于北京、上海、西安、常州等城市,举办了上百次藏报展览。以报纸为切入点,为观众普及报刊知识,讲述动人的历史故事。

“每一份报纸都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串联起来就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李铁光说。在他的“报纸博物馆”里,报纸不仅记录着过去,更连接着现在与未来。这些精心保存的报纸,正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承着历史记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褚英硕

流程编辑:U072

相关文章
再次来到阅兵观礼现场,这位老兵想对当年的战友说……

再次来到阅兵观礼现场,这位老兵想对当年的战友说……

‍‍‍‌‍‍‌99岁的抗战老兵翟维俊,时隔10年再次来到阅兵观礼现场。2015年9月3日,翟老曾在抗战老兵方队中接受检阅。回想起当年的战友,翟老动情地说:“今天,我替你们去看看祖国的强大。”致敬抗战老兵!(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我家有个老兵丨一家9口人,都是新四军!

我家有个老兵丨一家9口人,都是新四军!

抗战全面爆发的那一年孙家琮才9岁她的家乡扬州也不得安宁1939年到1940年孙家琮的大姐和父亲先后参加了新四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聊到那段历史孙奶奶说“有一次一个伤病员下来以后我们帮助民工从担架上抬下来我一下子碰着那个伤员的手冰凉的掀开一看,已经牺牲了那个时候我们非常痛心但是没有办

顶流博主何同学的海外账号年收入上千万?本人辟谣:没这么多

顶流博主何同学的海外账号年收入上千万?本人辟谣:没这么多

日前,小雷刷手机的时候刷到一条关于“何同学海外走红年收入或超千万”的新闻。好家伙,现在当博主都这么赚钱吗?数码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不仅国内,在海外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他团队所运营的海外账号@HTX Studio订阅人数已突破百万。据第三方数据平台Social Blade的相关报道估算,其YouTu

日军罪行铁证时隔85年曝光 重庆大轰炸历史影像发布

日军罪行铁证时隔85年曝光 重庆大轰炸历史影像发布

8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40年8月19日,日军对重庆主城发动了惨绝人寰的大规模轰炸,山城陷入火海与浓烟之中。当年,美国记者斯科特冒着生命危险,在硝烟中用镜头定格了“八一九”大轰炸的真实瞬间。85年来,这段珍贵影像历经遗失、辗转寻回与精心修复。如今,它得以完整重现,成为那段血与火历史的有力证言。每一

“红马甲”兜起万家事——绣惠街道绣城社区网格员的温度与担当

“红马甲”兜起万家事——绣惠街道绣城社区网格员的温度与担当

鲁网8月15日讯“‘网格员’?起初真不知道这‘网’是网啥的!”绣惠街道绣城社区的居民回忆道,“直到看见一群‘红马甲’在社区里忙前忙后,啥事都帮得上忙,才明白,这‘网’兜住的都是咱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在绣城社区,网格员们面对的是一幅特殊的图景:居民多为长者,不少人识字不多,刚从平房搬进楼房的他们,生活

主题观影+书报藏品展览 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主题观影+书报藏品展览 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27日,鞍山中影国际影城(碧乐城店)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观影暨书报藏品展览宣讲活动,通过珍贵史料展示、影片放映与现场互动,引导市民与学生重温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此次活动由市关工委思想道德教育报告团、市退役军人红色经典宣讲团、市委党史研究室文献部(宣传教育部)、市集报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

如何让延安作风薪火相传?

如何让延安作风薪火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段深刻论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原因有很多条,其中重要一条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终‘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我们党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光辉实践,已经永载史册。但是,如何让以延安作风为代表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

男子 6 结 6 离,5 任前妻沦为债主,被骗女性横跨 70 后至 00 后

男子 6 结 6 离,5 任前妻沦为债主,被骗女性横跨 70 后至 00 后

近日,四川资阳警方在调查中揭露了一起令人咋舌的案件。1986 年出生的资阳男子刘洋,堪称现实版 “海王”,其婚姻状况混乱不堪。从 2009 年至 2024 年的 15 年间,刘洋竟然先后 6 次步入婚姻殿堂,又 6 次离婚,每段婚姻存续时间极短,最长也未超过两年。更为惊人的是,经警方查明,除了第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