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甘居鹏

图据视觉中国
连续亏损八年的寒武纪-U(688256.SH),8月底9月初,股价连续越过1300元、1400元、1500元,逼近1600元,期间三度超过贵州茅台(600519.SH)成为A股“股王”。9月3日,寒武纪-U报收于1405元。
寒武纪的股票简称后带着“U”——上市公司尚未盈利。它的突然登顶,不仅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关注的现象级事件,也被视为中国经济从传统消费主导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型的标志。
以寒武纪为代表的科技股崛起,暗合“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造就了科技公司的“逆袭”?A股神话如何继续?
智能时代的“大爆发”
地球历史的深邃画卷中,有一个时刻被永恒镌刻——“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2016年,出身中科院计算所的陈天石、陈云霁两兄弟创立新公司时命名“寒武纪”,意为“智能时代的生命大爆发”。
从一开始,寒武纪就踩着热门的赛道,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
这也是一条烧钱的赛道。陈天石和团队死磕技术,因研发投入高、市场不成熟,寒武纪的营收和净利润一直不理想。2019年,华为开始自研芯片,终止了与寒武纪的合作,让其失去了大部分营收来源。
当时,陈天石对团队说:“依赖输血的企业永远长不大,孩子总要离开父母学会走路。”
2020年7月,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发行价为64.39元/股。上市后,寒武纪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始终未能“摘U”,股价在2022年4月底跌破发行价,跌至46.59元/股。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4年,寒武纪累计亏损约55亿元。尤其在2024年上半年,寒武纪非但没有盈利,营收也大幅下滑。当年一季度、二季度,寒武纪营收仅为2566.61万元、6476.53万元,同比下降65.91%、43.42%。
营收下降,意味着订单萎缩。当时有财经评论家预言,寒武纪离ST不远了。
转折点在于2024年第四季度,寒武纪首次实现季度盈利2.82亿元,2025年一季度盈利扩大至3.55亿元。
究其原因,随着大模型应用落地,算力需求爆发,寒武纪押对了AI芯片的关键赛道“推理算力”,其思元590芯片采用7nm工艺,功效比肩英伟达A10芯片。
与英伟达支持AI计算的通用GPU不同,寒武纪的AI芯片属于ASIC(专用集成集成电路),是针对人工智能特定需求的定制芯片,可以用在应用于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上。
“DeepSeek横空出世,不仅在大模型上追平美国,还引发了中国GPU芯片的换道超车。”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软件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旭光长期关注国际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动向。
张旭光认为,华为和DeepSeek等公司,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用群计算补单芯片”,特别是DeepSeek以“软件定义硬件”,通过大模型软件层面的工程优化,为算力相对不足的国产AI芯片找到了一条“以巧破力”的捷径,这极大地增强了用国产芯片训练和运行大模型的可能性,从而按下了整个国产算力产业链的“加速键”。当暂时无法在芯片先进制程硬件制造的“硬碰硬”中取得绝对优势时,通过软件的智慧,国产GPU芯片换个赛道可能实现“超车”。
8月21日,DeepSeek-V3.1亮相,使用了UE8M0 FP8 Scale的参数精度。UE8M0 FP8是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换道超车的技术关键,这为国产AI算力芯片的爆发式增长打开想象空间。
几天后,寒武纪发布2025年半年报。上半年,寒武纪营收达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其中云端芯片贡献99%收入;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净额为9.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31亿元大幅改善。
扭亏为盈,寒武纪终于突围而出。
“财富神话”有待技术突破的支撑
寒武纪的逆袭与突围并非个例。
科创板芯片巨头中芯国际,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23.5亿元,同比上升23.1%;归母净利润为23.0亿元,同比上升39.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9.0亿元,同比上升47.8%;经营现金流净额为58.98亿元,同比增长81.7%。
海光信息业绩同样亮眼: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4.64亿元,同比增长45.21%;净利润12.01亿元,同比增长40.78%。今年6月,海光信息传出吸并中科曙光的消息,标志着国产算力从单点突破走向全栈自主,引发了算力、芯片领域的投资热潮。
但对于市场来说,寒武纪更为稀缺,“AI芯片第一股”的招牌吸引了众多资金买入,市场更将其誉为中国版英伟达。
事实上,寒武纪已被纳入上证50、科创50、沪深300、中证A500等多个指数的成分股,今年3月还被纳入富时中国A50指数。指数化投资正在托举寒武纪的股价。
今年第二季度,除陈天石、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外,寒武纪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中,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易方达上证科创板50ETF、华夏上证50ETF、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赫然在列,多数基金进行了增持。
游资也是博弈的重要一方。“超级牛散”章建平在2024年Q4就已进入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之列,并在2025年Q1继续增持,目前持股比例约1.45%,持股市值达96亿元。
高盛也为寒武纪“财富神话”继续添柴,不久前上调寒武纪的目标价至1835元。以9月3日最新收盘价1405元/股计算,到这一目标价,还要再涨31%左右。
市场上对寒武纪估值存在争议,目前的营收、利润,难以撑起6000多亿元的市值。有分析师称,一旦国际芯片供应环境发生变化,或国内AI算力需求增速放缓,公司高增长态势将面临挑战。
“在没有业绩支撑的情况下,寒武纪股价数次超过第一高价股贵州茅台,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更多体现当下的市场是情绪驱动,而不是基本面驱动。”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对笔者说,如果寒武纪这类科技创新股票能够成为中国的英伟达,最终释放出业绩,那高股价、高估值就是站得住脚的;反之如果无法实现技术的突破,有可能股价会出现大幅下跌。
寒武纪也在8月28日发布公告提示风险,称公司股价涨幅超过大部分同行业公司股价涨幅且显著高于科创综指、科创50、上证综指等相关指数涨幅,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合力打造国产算力生态
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日趋复杂。
从更宏大的叙事来看,以寒武纪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崛起,背后是国家政策对科技创新、人工智能+、国产替代的支持。
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一份报告统计,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的出货量已超过82万张,国产芯片占比在30%左右。随着AI芯片国产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国产占比到今年年底将进一步升至40%。
浙商证券研报称,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密集发布,掀起新一轮AI浪潮,显著推高算力需求。在GPU受限、大模型应用需求激增的背景下,算力基础设施“国产化、自主化”建设迫在眉睫。AI芯片作为上游核心环节,因技术壁垒高、验证周期长、客户黏性强,呈现寡头格局。
AI大模型快速迭代演进,我国算力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算力基础设施产业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8月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强调,将有序引导算力设施建设,切实提升供给质量,同时“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
国内科技巨头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的合并,被视为国产算力“抱团突围”的生动案例。双方重组不是一次简单的上市公司合并,更是在国家战略指引下,应对全球竞争、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举措。
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李斌对笔者表示:“国产算力要实现突围发展,从单点技术突破向体系化、生态化创新升级是必然趋势。希望各界加强协作,共同打造软件硬件协同发展、开源开放和合共生的国产算力生态。”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要求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90%。
对此,华龙证券指出,人工智能产业顶层设计日趋完善,“AI+”有望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
在人工智能时代,算力、算法、数据三大要素共振,将带来生产力跃迁。
张旭光认为,中国在算法、数据方面已具备优势,当前最大的瓶颈就是算力。算力成为最紧迫的需求,市场空间巨大。
“卖铲子”的英伟达凭借GPU垄断,市值超越苹果、微软,已成为新一代科技巨头。
AI时代的卖铲人,不止一个。寒武纪的成长轨迹几乎和英伟达一样,目前市值排名A股前列。
“中国芯片行业发展的目标,不是缔造市值奇迹,而是打破国外对算力芯片的垄断。”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在AI算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科技企业正慢慢改写规则,正如寒武纪所预示的,新的技术生命大爆发才刚刚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