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博雅生物易主四年业绩止步不前 4.87亿增资子公司仅8月拟2.13亿出售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9:47:00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聚焦核心业务,博雅生物(300294.SZ)拟出售子公司。

4月13日晚,博雅生物发布公告,公司拟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出售子公司江西博雅欣和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雅欣和”)80%股权,首次挂牌金额约为2.13亿元。

博雅欣和主营业务为抗感染类、糖尿病类、心脑血管类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出售博雅欣和,博雅生物称是为了聚焦血液制品主业,优化公司资源配置。

长江商报记者发现,2024年8月,博雅生物还向博雅欣和增资约4.87亿元。此番2.13亿元转让其80%股权,意味着这笔投资,公司或亏损2.2亿元。

博雅欣和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其亏损3461.87万元。

博雅生物的经营业绩也未达到市场的预期。2024年,博雅生物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7.35亿元,同比下降逾3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归母净利润”)3.97亿元,同比增长接近70%。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即便是大幅增长,也不及2022年的水平。实际上,近四年,易主之后,博雅生物营收净利整体上止步不前。

出售亏损子公司或亏2.2亿

博雅生物正在筹划出售子公司,以图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公告,4月11日,博雅生物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拟公开挂牌转让博雅欣和80%股权的议案,同意公司拟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方式,出售博雅欣和80%股权。80%股权首次挂牌金额约为2.13亿元(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授权单位备案的评估价值为准)。

公告称,本次交易采取公开挂牌方式进行,尚未确定交易对象,目前无法判断是否涉及关联交易。

博雅欣和成立于2014年5月,目前的注册资本约为5.37亿元,主营业务为抗感染类、糖尿病类、心脑血管类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出售博雅欣和,博雅生物称,公司聚焦血液制品主业,优化公司资源配置,提升公司资本回报水平。

博雅欣和尚处于亏损状态。2023年、2024年1—8月、2024年全年,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36.90万元、558.89万元、1017.29万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687.42万元、-1477.73万元、-3461.87万元。

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博雅欣和营业收入与2023年基本持平,但归母净利润的亏损额明显减少。

根据评估报告,以2024年8月31日作为评估基准日,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博雅欣和净资产账面价值约为2.14亿元,评估价值约为2.66亿元,增值额为5211.50万元,增值率为24.33%。

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博雅生物仍持有博雅欣和10.6869%股权,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西博雅医药投资持有博雅欣和9.3131%股权,合计持有20%股权,博雅欣和将不再纳入公司的合并报表范围。

让人不解的是,8个月前,博雅生物刚刚完成对博雅欣和的增资。

2024年8月23日晚,博雅生物公告,根据战略发展规划,为压降高负债子企业工作,改善博雅欣和财务状况,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约4.87亿元对博雅欣和进行增资。

当时,博雅生物称,本次增资有利于公司优化博雅欣和的资产负债结构、促进其良性运营。

此番出售博雅欣和80%股权,仅以4.87亿元的增资额来计算,如果最终以2.13亿元的首轮挂牌价成交,博雅生物将亏损2.21亿元。

增利不增收研发投入缩水

剥离亏损子公司,与博雅生物的经营业绩承压有一定关系。

博雅生物主营业务以血液制品为主,以生化药、化学药、原料药为辅,公司于2012年3月登陆A股市场。

2019年以前,博雅生物营收及净利持续双增。2018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88亿元、4.69亿元。从2019年开始,公司营收净利出现波动,且止步不前。

具体为,2019年至2023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61亿元、25.13亿元、26.51亿元、27.59亿元、26.5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6亿元、2.60亿元、3.45亿元、4.32亿元、2.37亿元,营收及净利均出现明显波动。

2024年,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7.35亿元,同比下降34.58%;归母净利润为3.97亿元,同比增长67.18%。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降幅为近年来最大。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但并非是公司盈利能力明显提升,而是2023年计提商誉减值与其他资产减值准备导致上年同期基数较低。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博雅生物易主,通过受让股份、参与定增等,华润医药控股以持股比29.28%成为博雅生物控股股东。去年以来,通过连续增持,其持股比上升至30.45%。

易主四年,博雅生物的营收、净利仍然表现为止步不前,甚至在2024年营业收入出现罕见较大幅度下降,让人有些意外。

博雅生物正在聚焦血液制品核心业务,除了筹划剥离博雅欣和外,公司还大手笔收购。

2024年7月,博雅生物公告称,公司拟斥资18.2亿元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进而间接控股拥有4个浆站的血液制品企业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公司目的是为整合行业资源、拓展新浆站开辟新的路径,加速提升规模和竞争力。

近年来,博雅生物的研发投入有缩水迹象。2020年,公司研发投入1.26亿元,2023年为1.03亿元,2024年为9700.64万元。

聚焦血液制品业务,博雅生物能顺利突围吗?

相关文章
光明乳业2025半年报:核心指标稳中向好,全链创新构筑行业韧性壁垒

光明乳业2025半年报:核心指标稳中向好,全链创新构筑行业韧性壁垒

8月29日晚间,光明乳业(股票代码:600597)正式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在乳制品行业需求承压、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多重挑战下,光明乳业坚守“让更多人感受美味和健康的快乐”的企业初心,以“品质筑基+创新驱动”双轮发力,实现报告期内营业总收入124.72 亿元,净利润2.31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

泰格医药上半年净利大跌22.22%:CXO复苏中还有尚未被照亮的地方

泰格医药上半年净利大跌22.22%:CXO复苏中还有尚未被照亮的地方

文 | 医药研究社随着创新药资产价值持续回归,CX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服务)行业阵痛完全消弭了吗?“药明系”稳定性毋庸置疑。据最新财报,2025年上半年,药明康德营收为2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0.6%;归母净利润为85.6亿元,同比上涨101.9%。药明生物营收达99.5亿元,同比增长16.1%

悦达国际控股(00629.HK)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

悦达国际控股(00629.HK)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

格隆汇8月29日丨悦达国际控股(00629.HK)公告,于2025年8月29日,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悦达商业保理与恒发订立反向保理协议。根据反向保理协议,悦达商业保理同意向恒发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管理服务及应收账款收款服务并授予反向循环信贷限额人民币2300万元,年利率及保理管理费和为8.5%

顶流博主何同学的海外账号年收入上千万?本人辟谣:没这么多

顶流博主何同学的海外账号年收入上千万?本人辟谣:没这么多

日前,小雷刷手机的时候刷到一条关于“何同学海外走红年收入或超千万”的新闻。好家伙,现在当博主都这么赚钱吗?数码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不仅国内,在海外也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他团队所运营的海外账号@HTX Studio订阅人数已突破百万。据第三方数据平台Social Blade的相关报道估算,其YouTu

8月25日A股分析:沪指涨1.51%逼近3900点,两市合计成交31411.37亿元,资金流出最多的概念板块为融资融券

8月25日A股分析:沪指涨1.51%逼近3900点,两市合计成交31411.37亿元,资金流出最多的概念板块为融资融券

2025年8月25日,截止收盘,沪指涨1.51%,报收3883.56点;深成指涨2.26%,报收12441.07点;创业板指涨3.0%,报收2762.99点,两市成交额较上一交易日增加5944.28亿元,合计成交31411.37亿元。资金流向情况为:今日主力净流入: -562.823亿 主力净比:

送人都没人要的竹林,如何实现“万元亩产”?|不懂就问—经济热点一线探访㉚

送人都没人要的竹林,如何实现“万元亩产”?|不懂就问—经济热点一线探访㉚

川观新闻记者 黄潇 陈俊伶“两年前,我家30亩竹林就干烂在山里,白送都没人要。”“现在,单算流转费一年就有五千多,加上务工,年收入能达到4万以上。”盛夏的兴文县僰王山镇太安村,漫山楠竹挺拔苍翠,清风吹过,竹林下种植的药材淡竹叶散发阵阵清香。然而就在几年前,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竹林,还曾是村民李祥兵口中

天富能源:上半年经营韧性凸显,新能源布局稳步推进

天富能源:上半年经营韧性凸显,新能源布局稳步推进

近期,天富能源(600509)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66亿元,利润总额3.46亿元,同比增加9.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4亿元。公司以“传统业务稳盈利 + 新能源业务拓增长”的双轮驱动模式推进发展,一方面,在区域能源需求调整的市场环境下,公司依托极强的

市场监管总局:出台质量融资增信措施 助3万家企业获贷款超2000亿元

市场监管总局:出台质量融资增信措施 助3万家企业获贷款超2000亿元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今天,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介绍“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高质量发展成就。发布会上,市场监管总局局长罗文介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市场监管部门推动全国27.9万家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面向中小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