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臣欢
湖南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是消费者的“心水特产”,凌晨2时的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依然人声鼎沸,茶颜悦色的国风纸杯与文和友的霓虹招牌交相辉映,扬帆夜市的烟火气裹着辣椒香扑面而来……文创+旅游+潮品+夜经济,是长沙新消费的四张名片。
长沙新消费的崛起,根植于“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与市井烟火气的奇妙融合。这种文化势能,没有停留在地域特色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持续的价值转化,将传统要素升级为满足消费者共同需求的创新供给。通俗点说,这里的文化和娱乐、传统与科技巧妙共生,既有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湖南博物院能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持续火爆,就因为升级与优化了文化消费——譬如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瞄准了年轻人追求的“历史与未来”审美趋势,古老的文物不再是不会说话的展品。与此类似,文和友将上世纪80年代的老长沙街景搬进商场,茶颜悦色用一杯奶茶传递东方美学,这些品牌看似卖的是产品,实则在卖文化认同感。年轻人举着“幽兰拿铁”打卡橘子洲头,游客在太平老街为剁椒鱼头与糖油粑粑排队两小时——当消费成为文化体验的载体,就连排队等待都被赋予了仪式感,消费行为便升级成文化认同的集体叙事,流量自然转化为“留量”。
很多“爆款制造”的背后,其实是消费需求倒逼产业结构升级。为了满足消费者“既要美又要实在”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加大在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的投入,促使生产和服务模式调整创新,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为此,笔者认为长沙在现有基础上,还可在以下方面发力:
其一,以数字技术重构产业价值链条。比如,在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布局全息投影导购系统,让消费者穿梭于历史场景与现代商业之间;水羊集团打造数字美妆,将AR试妆数据反向指导产品研发。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将实体商业映射到元宇宙,能够培育“虚实共生”的消费新业态,实现传统服务业向数字服务经济的跃迁,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新奇体验。
其二,构建新消费创新生态系统。把“单点爆款”变成“生态雨林”,更能形成整体的城市印象与竞争力。比如,建立新消费品牌联盟,让茶饮、餐饮、文创企业跨界联动,避免各自为战。 再如,推动三一重工等制造业龙头转型融入工业旅游,形成“先进制造+体验经济”的跨界融合。一句话,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三链耦合”,更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当文化基因遇见数字基因,当市井烟火嫁接硬核科技,这座城市的消费革命便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重构人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价值连接网络。瞄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需求,深挖文化、拥抱科技、丰富供给,新消费的“流量”就必然越来越大,从而为“新消费之都”增添更澎湃的发展“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