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寻觅南阳老行当|冲压、剪边、打磨,在十四道工序叮叮当当的敲击中——三代传承,铜光熠熠铸匠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07:00    

赶制顾客预订的铜勺

砂轮打磨

“打个锅铲去炒菜,打个勺子去舀汤……”黄铜勺、黄铜锅铲这些日常生活用品,在卧龙区潦河镇小官庄村,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铜器加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铜器作坊,周边县市的商人纷纷慕名而来采购铜器,再销往各地。

近日,记者刚走进小官庄村张英杰家的作坊,就听到一阵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正给邓州穰东客户赶制铜勺和锅铲的张英杰,坐在简陋的工作台前,左手攥着半成型的黄铜勺,右手握着剪刀状的特制工具给勺头修边。这把即将成型的勺子没有雕花,没有特殊弧度,却承载着手艺人对“好用”二字的极致追求。

锤打校直

三代传承精把手艺关

打制铜勺这项古老的手艺,张英杰一家已传承了三代。他从最初认识铜材特性到熟练掌握各式锤、钳、模具的使用,再到练习锤打技巧,他的双手磨出了无数水泡。然而,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从不言弃。经过日复一日的反复打磨,他逐渐掌握了锤打、修剪、打磨等复杂工序的技巧,直到如今将这门手艺练得炉火纯青。

在日常制作中,哪怕是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父亲也绝不允许张英杰敷衍了事。张英杰师傅回忆道:“在锤打铜板时,锤击的力度、频率以及落点,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父亲常说,做铜器就是做良心,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因为每一次锤击都直接关系到铜器的成型质量,必须保证均匀且恰到好处。锤打铜板时,力度要把握好,既要有力又不失柔美;频率与落点,更是需经年累月的练习方能精准掌握。”

每一把铜勺不仅仅是餐具那么简单,它们是匠人精神的物化,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正是父亲这种严谨的态度,让张英杰在技艺上不断精益求精,也让他对这门手艺充满了敬畏之心。

剪除边角

14道工序考验耐心定力

“一个勺子三两多,虽然重量不大,但制作起来却丝毫马虎不得。”张英杰介绍,从选材到成型,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却需要经过14道工序精心打磨。

张英杰先将退火后的黄铜块夹放在空气锤下模上,用空气锤锤打,使其延展变形,逐渐成为规整的板状勺子雏形。板状勺子雏形完成后,进入关键的勺头成型工序。张英杰更换上空气锤勺头磨具,将板状勺子精准放置在下模上。随着空气锤有节奏起落,锤头与磨具上模紧密咬合,板材在压力下不断改变形状。“勺头的深度、弧度都影响着使用体验,深了舀汤不方便,浅了盛的量又不够;弧度不对,拿在手里不顺手。”张英杰时刻关注着勺头的变化,不时停下机器,用卡尺测量关键数据,确保勺头符合使用标准。

谈及铜勺的剪边工序,张英杰如数家珍:“手握剪刀,沿着铜勺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剪裁,剪边不仅要剪得整齐划一,还要确保边缘光滑无毛刺,这样才能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极致的舒适。”

打磨环节同样不容小觑,张英杰的妻子使用磨具,对勺头边缘进行了反复而细致的打磨。“细磨就得慢慢来,一点一点把勺子表面磨得光滑如镜,这样用起来才顺手。”而勺柄的最终锻打,则要求不仅关注表面的光洁度,还需时刻把握铜勺整体形态的流畅与自然。

在作坊里,记者亲眼见证了黄铜勺的制作过程。从选材、熔炼、浇铸、锤打、整形、修边,再到抛光、打磨,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倾注极大的耐心和精力。

成品铜勺和铜铲

儿女接力探寻行当新市场

长期锻打铜器让张英杰的手纹显得深邃复杂,当他摊开手掌时,每一道纹路、每一块老茧都在诉说着他与手艺的不解之缘。他说,过去,小官庄家家户户几乎都能听到打铜器的声音,铜勺、铜壶、铜锅这些生活器具曾是这里的骄傲。如今,整个小官庄,只有三四家还在延续着手工铜勺的技艺。

“现在极少有人愿意再从事打铜器这一行当,因为这行实在太辛苦了,每天与炽热的铜块打交道,忍受着高温和噪声的煎熬,还要掌握复杂的技艺,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张英杰无奈地说,老一辈的铜匠们,也因为年老或收入不高,纷纷选择了放弃。

值得欣慰的是,张英杰的儿子在耳濡目染之下,对铜勺锻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熟练掌握了这门技艺。而他的女儿,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年轻人,则尝试在抖音平台上发布视频,销售自家的手工铜勺。虽然,订单寥寥无几,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更新视频,展示铜勺的制作过程、精美细节,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一行当。

传统技艺不应因市场的变迁而消失,应该积极寻求新的出路。“我希望通过网络宣传,为手工铜勺打开新的市场,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手工铜勺,为铜匠技艺的传承架起一座希望的桥梁。”张英杰质朴地说。

全媒体记者 张飞 文/图

相关文章
复州非遗技艺搬上高铁站

复州非遗技艺搬上高铁站

瓦房店西站作为瓦房店市重要门户,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关键窗口。近日,瓦房店市文旅局在瓦房店西站出口设置公益性广告牌,同步对贵宾室及走廊进行艺术化设计与陈设,将当地非遗技艺、特色产业与自然风光融入交通枢纽空间,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展现城市发展风貌,让城市风采在公共空间焕发新生机。 旅客出站瞬间,便能沉浸式感

“獬”逅介休琉璃:千年技艺的古今对话

“獬”逅介休琉璃:千年技艺的古今对话

“这是猛兽?分明是萌兽!”通体金黄的琉璃神兽獬豸眉头紧蹙、双眼圆睁,却自带憨态——这尊出自山西介休的神兽,既是《山海经》中“能辨是非、触倒奸邪”的正义象征,也是介休琉璃艺术的活态名片。“琉璃之城”介休的传奇,始于天赋异禀的自然馈赠:优质陶土、烧窑煤炭与洪山泉水,为工匠们提供了绝佳原料。介休烧制技艺传

他们用双手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他们用双手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7月5日,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泸州开幕,金属文物修复师项目作为六大核心竞赛单元,汇聚全国顶尖修复人才展开技艺角逐。此次比赛中,选手需在15小时内,利用角磨机、手枪钻、石膏、环氧树脂胶粘剂等工具,对破损金属文物完成从病害诊断到修复建档的全流程操作。根据文物变形、残缺、矿化等不同病害,选

弄潮光影时尚的皮影父女

弄潮光影时尚的皮影父女

汪海燕给小朋友们授课 受访者供图开栏语  非遗不老,青春正好!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特推出“‘我’爱学非遗”专栏。我们将走近非遗传承人,感受古老非遗与年轻一代的“遇见”,带您了解属于农耕文明的技艺历经光阴淬

将生活所得凝练于纸面,上海非遗剪纸作品荟萃展在虹口开幕

将生活所得凝练于纸面,上海非遗剪纸作品荟萃展在虹口开幕

老上海记忆外白渡桥、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国际雕塑大师作品“音乐之门”……3.6米的长卷上,一个个北外滩地标建筑跃然纸上。这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史萍的最新剪纸作品,也是今天在虹口区文化馆开幕的“上海非遗剪纸作品荟萃展”展陈中的首件作品。剪纸于2019年入选上海非遗名录,虹口区

覆膜插秧唱响有机稻米“鲜”字诀

覆膜插秧唱响有机稻米“鲜”字诀

夏天已至,九台区九郊街道聂家村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一台搭载着前沿科技的水稻覆膜插秧一体机正有序作业。这台机器的插秧作业与众不同,多了一道充满“科技范儿”的工序——为稻田盖上一层地膜。“别小看这层地膜,它不仅能抑制杂草籽进入膜层,天然阻隔杂草生长,还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率。”长春机乡三宝米业有限公司(以

【聚焦深圳文博会】非遗技艺、民族歌舞……“云南现象”既“活”又“火”

【聚焦深圳文博会】非遗技艺、民族歌舞……“云南现象”既“活”又“火”

欢快的舞姿、高超的非遗技艺、绚丽的民族风情……正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来自云南的特色文化产品,多元民族文化、非遗展示成为展区人气“法宝”。  “银铜原材料的价值远赶不上这手艺的金贵!”乌铜走银非遗技艺展台前,来自云南保山的乌铜走银技艺传承人娄定稳正手把手带着一名游

组织退休老人品古都新韵,东城开展中轴线文化学习系列活动

组织退休老人品古都新韵,东城开展中轴线文化学习系列活动

今年3月起,东城区劳动服务管理中心组织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开启“游中轴线路 品古都新韵” 中轴线文化学习系列活动,截至目前,非遗体验、国学研习、传统技艺实践等多项主题活动已举办5场,吸引超1000名退休人员热情参与,不仅丰富了银发群体精神生活,也为银发经济注入活力。活动中,老人们来到位于中轴线北端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