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戏曲导演:从幕后统筹到艺术核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04:41:00    

《一个人的长征》剧照 资料图片

《三打白骨精》剧照 资料图片

在中国戏曲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导演”这一称谓虽出现较晚,但其职能始终存在,它隐藏在编戏的文人、说戏的先生以及成熟的伶人身上,与其他职能交织共生。

这与19世纪以前西方戏剧的境况如出一辙,彼时西方同样没有专职导演,排演事务多由剧作家或资深演员兼任。可见,中西方导演角色的产生,都是艺术整合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现代戏曲导演制度的建立,并非简单移植外来文化,而是传统戏曲改良与西方戏剧理论引进相互碰撞、融合的产物。它历经了从自发探索到系统规范的漫长演进,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导演体系。

在不同历史阶段,古典戏曲都凸显出鲜明的导演意识

在中国古典戏曲的漫长演进中,“导演”之名虽未明确出现,但统筹舞台元素、把控表演节奏的导演职能,却伴随着戏曲艺术的成熟逐渐系统化,并在不同历史阶段展现出鲜明特点。

唐代歌舞戏中,导演职能已初见雏形。以《兰陵王》为例,这部以“代面(即戏曲中的面具)”为特色的剧目,不仅需设计“金墉城下作战”的舞蹈队形,更要协调面具佩戴与情感表达的冲突——演员需依靠幅度变化的肢体动作,来弥补面具遮挡表情的不足。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既道出“代面”这种表演符号的渊源,也暗示了背后对叙事逻辑与表演形式的整体构思。当时的“舞头”“歌头”,虽以技艺立身,实则已承担起分配角色、编排舞阵的职责,成为早期导演职能的践行者。

宋代杂剧的“三段式”结构(艳段—正杂剧—杂扮),对统筹调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吴自牧《梦粱录》称宋杂剧“全用故事,务在滑稽”。这种以讽刺戏谑为核心的表演,要求段落间有机衔接:艳段以简短笑料开场,正杂剧展开核心冲突,杂扮则需幽默收束、呼应主题。南宋“教坊”中专设“都管”一职,负责协调段落间的节奏起伏。例如在《眼药酸》中,“都管”需精准把控“酸秀才叫卖眼药”的滑稽动作与“市民围观起哄”的群戏调度,确保讽刺效果层层递进。

元代杂剧的成熟,推动导演职能走向精细化。关汉卿被誉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他不仅创作了《窦娥冤》《救风尘》等经典戏本,更深度介入舞台呈现。

在《窦娥冤》“斩娥”一场,他既为窦娥写下核心唱段“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又为刽子手设计了特定的身段程式——要求其以缓慢的“云手”动作表现犹豫,与窦娥急促的“跪步”形成强烈反差,从而强化悲剧张力。这种将唱词与科介(即动作)精密配合的构思,实质完成了从文本叙事到舞台语言的转化,凸显出鲜明的导演意识。

明清传奇时期,导演实践呈现出专业化分工趋势。汤显祖完成《牡丹亭》后,亲自指导宜黄班演员运用声腔传递人物情感。他提出“情至”说,要求扮演杜丽娘的演员在“游园惊梦”中,以婉转的“水磨调”唱腔,细腻传达少女怀春的微妙心绪。这种对声腔与情感关系的把握,已具备导演指导表演细节的特征。

李渔则在《闲情偶寄》“演习部”中,系统论述了“选剧”“变调”“授曲”“教白”等排演规范。他主张“白有高低抑扬,犹之乎歌有节奏”,要求演员念白必须配合相应手势动作,这种对舞台语言的精细设计,堪称古代戏曲导演理论的集大成者。

而在苏州昆曲班社中,“教戏先生”已是专职化的导演实践者。他们既要传授《长生殿》里杨贵妃“霓裳羽衣舞”的复杂身段,又负责调整生、旦、净、丑各角的舞台站位。如在“七夕密誓”一场,需确保唐明皇与杨贵妃居于舞台中心,以“八字步”形成对称构图,从而凸显爱情主题的神圣感。

虽植根于不同文化,却遵循着相似的艺术规律

西方戏剧导演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古典戏曲导演职能的演进,虽植根于不同文化,却遵循着相似的艺术规律:当戏剧从单一表演发展为融合文学、表演、舞美等元素的综合艺术时,必然需要专门的角色来整合协调各方。这一规律在两者的发展历程中清晰可见。

19世纪前的西方戏剧,如同中国古典戏曲,长期处于“无专职导演”状态,排演多由剧作家或资深演员兼任。莎士比亚既是《哈姆雷特》的作者,也指导排练,他指导演员在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著名独白时,常立于舞台“下场门”位置,以低沉语调配合缓慢转身,外化内心的哲学思辨。在巴黎勃艮第剧院,莫里哀则身兼编剧、主演与排演组织者。他不仅在《伪君子》中塑造了答尔丢夫,还为仆人桃丽娜设计了夸张的“耸肩”“摊手”动作,与答尔丢夫的伪善形成讽刺对比。这种由创作者主导排演的模式,与关汉卿“躬践排场,面敷粉墨”的实践高度契合,共同体现了早期戏剧“编演一体”的形态。

19世纪中后期,西方戏剧专职导演诞生。此后,法国导演安托万倡导“第四堵墙”理论,要求演员在封闭舞台空间中“真实生活”,这种对表演真实感的追求,与明代昆曲“教戏先生”要求演员“设身处地”体验角色的理念相通。

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表演体系,强调“内心体验”驱动外部动作,与汤显祖“情至”说中“以情驭声”的表演原则,都致力于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的统一。

而中国戏曲“一台无二戏”的舞台法则,要求所有演员服从主角的表演节奏,与西方导演强调的“整体剧场”理念,在“一切艺术元素须服务于核心表达”这一本质上完全一致。

在融合碰撞中铸就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导演体系

中国现代戏曲导演制度的建立,并非简单移植外来文化,而是传统戏曲改良与西方戏剧理论引进碰撞融合的结果。它历经从自发探索到系统规范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导演体系。

1927年,周信芳在上海排演《四进士》时,推行分场分段排练制,要求演员依照书面计划逐日完成唱腔、身段与髯口功的配合训练。同时,他对剧本进行删改以重塑人物形象,将宋士杰从传统版本中略带油滑的讼师,塑造为坚守正义的代表;并通过细腻的走位与眼神调度自然呈现人物关系,例如杨素贞初遇宋士杰时,以“三步退避接对视”的设计,巧妙暗示信任的逐步建立。尽管当时戏班尚无“导演”职位,周信芳却通过集中艺术决策权(包括亲自设计配角表演反应、修改音乐过门等),构建起近似导演制的创作模式。这一实践被《戏剧月刊》评价为“排戏如治军”,直接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京剧界的规范化排演,为戏曲导演体系的成熟提供了重要借鉴。

20世纪30年代,国剧运动开始,京剧领域的导演专业化进程开始推进。程砚秋挑班的秋声社精磨《春闺梦》,体现了集体创作模式(常由程砚秋主导,与编剧金仲荪等协作)。程砚秋专注于表演创新:设计“抛袖”“卷袖”等新式水袖功表现张氏的恍惚心绪;编排“梦境行军”舞段,将戏曲“圆场”与西方旋转动作于一炉共冶;更将现代舞蹈呼吸法融入“卧鱼”等传统身段,在保留韵律感的同时深化心理刻画,实现了中西艺术元素的创造性融合。

1949年后,戏曲导演制度步入规范化建设阶段。梅兰芳在1955年主演电影《洛神》时,导演吴祖光将电影镜头语言融入戏曲调度:设计“云步”接“转身”配合镜头推拉,既保留昆曲的典雅,又增添视觉张力;以纱幕营造洛水朦胧的“虚实结合”意境,将现代舞美融入写意精神。“戏改”工作开展后,梅兰芳、周信芳、袁雪芬等艺术大师身体力行,并带动阿甲等专职导演群体,在院团创作中确立了导演的核心作用,推动建立了规范化的导演制度。至此,导演制度不仅在创作层面成熟完善,更在组织层面得以确立,成为中国戏曲创作体系的核心环节。

当代戏曲导演肩负“坚守”与“创新”的双重使命

当代戏曲导演肩负双重使命:既要坚守戏曲艺术的本体特质,传承程式精髓;又要回应时代审美,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生命。

当代戏曲创作体现出扎根传统提炼神韵的特质。昆剧《红楼梦》中场景繁多,整个剧目有几十处变化,为了将这些变化呈现出来,导演徐春兰放弃了当代舞台全写实布景,转而吸收传统戏曲舞台养分,以写意手法将大观园众多场景浓缩于几个基本元素,借助花窗、廊柱等中国园林建筑的构成要素,勾勒园林全貌,传递昆曲神韵,达成了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创新需以传统为根基,拓展表演语汇、融合科技应用。

在表演语汇拓展上,张曼君执导的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巧妙利用采茶戏丑行的特点,形成主人公“骡子”的典型戏剧动作和经典形象符号。

通过从矮桩立脚尖逐步切换中桩、高桩立脚尖的高难度呈现,生动表现出小人物“骡子”从随波逐流的生命本色到渐渐觉醒,进而成为主动追求理想的革命者的气质转化。用原本表现丑角的矮子步表现剧作主人公是大胆创新,这种创新又未脱离采茶戏的程式本身,是守正基础上的精彩创造。

科技手段的融合则服务于意境营造。在执导婺剧经典之作《三打白骨精》时,导演翁国生创造性地借助现代科技,以无人机巧妙替换传统鱼竿牵引道具,让小蜜蜂在空中得以自由翱翔,塑造出灵动梦幻的舞台意境,在此过程中,孙悟空的顽皮机敏也得到了更为生动的展现。

诚如陈薪伊执导京剧《贞观盛事》时所言:“戏曲创新并非背叛传统,而是让千年古剧在今世舞台再发生命强音。”当代导演正秉持这一理念,在传承中激活传统,在创新中坚守本体,使戏曲这一古老艺术始终与时代共振。

(作者:苏嘉靖,系学习出版社副编审)

相关文章
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荣耀收官

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荣耀收官

当足尖在舞台上旋转出美丽的瞬间,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也成为来自世界各国的数百位芭蕾舞者心中永恒且美好的记忆。8月14日晚,“芭蕾之夜”暨辽宁(沈阳)芭蕾舞比赛颁奖仪式在沈阳举行,来自十余个国家的参赛选手、国际评委及嘉宾、各界观众共千余人齐聚现场,共同见证这场芭蕾盛宴的荣耀收官。国际水准评委盛赞辽宁

60余名困境家庭儿童完成艺术探索旅程

60余名困境家庭儿童完成艺术探索旅程

近日,由太原古交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古交市众熙公益协会开展的“大山里的艺术创想”暑期课堂圆满结课。活动中,60余名来自残疾、低保、事实孤儿等困境家庭的儿童,在充满色彩与音符的课堂中完成了一次独特的艺术探索旅程。作为该中心精心打造的文明实践公益项目,“大山里的艺术创想”旨在弥补乡镇学校艺术教育资源

戏曲导演:从幕后统筹到艺术核心

戏曲导演:从幕后统筹到艺术核心

《一个人的长征》剧照 资料图片《三打白骨精》剧照 资料图片在中国戏曲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导演”这一称谓虽出现较晚,但其职能始终存在,它隐藏在编戏的文人、说戏的先生以及成熟的伶人身上,与其他职能交织共生。这与19世纪以前西方戏剧的境况如出一辙,彼时西方同样没有专职导演,排演事务多由剧作家或资深演员兼任

高铁“轻装行”,服务创新里藏着民生温度

高铁“轻装行”,服务创新里藏着民生温度

最近,铁路部门在北京西、上海虹桥、广州南等19座车站试点开展“轻装行”服务,为旅客提供“门到站”“站到门”同城行李搬运服务。旅客只需在12306App或微信小程序上预约办理,同城行李便可实现无缝流转。这一服务创新举措,精准化解了旅客携带大件行李出行的困扰,更是铁路服务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舒

改革一线行| “个转企一件事” 改革:让临沂个体户转型 “一路畅通”

改革一线行| “个转企一件事” 改革:让临沂个体户转型 “一路畅通”

编者按:为凝聚全市上下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动改革的强大合力,营造“想改革、敢改革、善改革”的浓厚氛围,市委改革办推出“改革一线行”,深层次挖掘对改革的思考,全方位搜集推进改革的“点子”,多视角展示全市鲜活经验成果。记者手记:以往,临沂不少个体户想转型升级为企业,却被“先注销再新设”的繁琐流程拦住脚

怀化有戏·村歌嘹亮㊳丨向川海:期待乡音嘹亮长久回响

怀化有戏·村歌嘹亮㊳丨向川海:期待乡音嘹亮长久回响

向川海:期待乡音嘹亮长久回响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军 李金欣 通讯员 李林 蒋慧明 曾洁向川海夺得“怀化有戏·村歌嘹亮”洪江市赛区比赛第二场擂主。7月5日晚,“怀化有戏·村歌嘹亮”洪江市赛区比赛现场掌声雷动。洪江市实验中学教师向川海以一曲饱含深情的《红星照我去战斗》,在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膺本

果然财经|欧洲多国气温突破40度,中国空调产品在欧洲市场热销

果然财经|欧洲多国气温突破40度,中国空调产品在欧洲市场热销

据每日经济新闻,6月以来,欧洲多国气温持续突破40摄氏度,夜间也难得清凉,铁路停运、学校停课、公共交通瘫痪,甚至已有多地报告与高温相关的死亡案例。但遭遇极端天气冲击的欧洲,空调的存在感依然极低。在德国,只有不到3%的家庭配有空调,在英国,这一数字仅为5%。受此影响,中国空调品牌在欧洲市场迅速崛起,据

这一天,怎能忘!怎敢忘!

这一天,怎能忘!怎敢忘!

“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蛮横要求进入卢沟桥旁的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并悍然炮轰宛平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此开始卢沟桥畔的枪声激起中国人民奋勇反抗吹响了全民族抗战总动员的号角1937年7月7日怎能忘!怎敢忘!今天我们想讲3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