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阳区医疗保障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困难群体医疗保障需求,实施参保兜底、待遇提标、服务优化“三项工程”,2024年累计服务困难群众1.2万余人次,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效益提升21%,切实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聚力参保兜底工程,筑牢医疗保障第一道防线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医保+税务+民政+街道”四方联动机制,建立困难人员参保电子台账,每月开展数据比对,动态更新参保状态,实现参保信息“一图可视、一表可查”。
实施分类资助模式。实行“全额+定额”差异化资助政策,对低保、特困人员实施100%全额财政代缴,其他困难群体按50%标准定额资助。2024年完成参保资助7822人,其中3961人享受全额资助,投入财政资金224.6万元。

完善台账管理制度。建立困难群体异地参保“一人一档”管理台账,通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开展“帮办代办”服务,确保医疗保障“不落一人”。
推进待遇提标工程,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
强化三重保障制度衔接。依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系统,实现困难人员就医费用“即时结报”。2024年累计支付住院费用医疗救助711万元、门诊慢特病费用医疗救助228万元,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同比提升21%。
建立预警监测机制。依托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按月将医疗费用自付超2万元人员信息推送到民政部门和各街道,2024年推送预警信息4265条,助力相关部门开展精准识别、有效帮扶,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发生。

发挥协议管理作用。将困难人员医保目录外医疗费用占比纳入定点医疗机构协议考核管理,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5%以内,强化公立医疗机构责任担当,切实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待遇保障水平。
打造服务优化工程,提升群众办事体验
创新门诊慢特病办理模式。推行“网格化筛查+专家评审”双轨工作机制,通过数据比对、社区摸排等多渠道排查慢特病患者,对符合条件的简化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及时纳入医保门诊慢特病管理,2024年通过帮办代办形式累计为158名困难人员取得门诊慢特病资格,审批时限压缩了3个工作日。
构建覆盖城乡的三级服务网络。以区政务服务中心医保服务大厅为标杆,以8个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前哨,以300余个医保工作站为延伸,建成覆盖城乡的“1+8+N”的医保经办服务网络,将23项高频事项下沉街道办理,打造医保“15分钟便民服务圈”。
推进“互联网+医保”数字化改革。贯彻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部署要求,积极推广医保“视频办”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痛点、堵点问题。2024年通过视频连线方式累计便捷服务参保群众79人次。
城阳区医保局将全面落实国家局确定的八项重点工作和省、市局“体系建设年行动”工作要求,优化提升经办服务能力,分层分类做好困难群体住院和门诊服务,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薄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