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云岭吹来,带着山川的气息与人文的温度,于湾区之畔缓缓铺展。5月22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云南展区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风从云岭来——始于山水、归于烟火”为主题亮相9号馆,全景式描摹云南文化产业的崭新风貌。

当文旅场景日趋成熟,“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不再只是空中楼阁的诗意想象,而成为可感、可知、可触的真实生活方式。截至目前,其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已累计突破500亿次,作为现象级文化符号,正悄然重塑大众对于“理想生活”的理解与期待,而旅居云南,也逐渐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

三大版块解码云南多元文化魅力
占地500平方米的云南展区以“云岭的风”为设计主线,构建起“风生水起·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风和日丽·绿色生态焕发新机”“风云际会·开放交流和美与共”三大主题板块。展区采用数字多媒体、场景还原、活态展演等多元手段,将彩云之南的山水诗情与人间烟火浓缩于方寸之间。

云南文化产业风生水起、繁荣发展的长卷在此铺展:《漫长的季节》《去有风的地方》等海报定格云南光影,生动诠释“天然摄影棚”的独特魅力;民族歌舞展演区精彩接连上演,掌声与喝彩声交织成文化共鸣的浪潮;彝绣、银器、紫陶等依次陈列,静默诉说着云南历史文化故事。云南的风正裹挟着彩云之南的斑斓文化,吹向更广阔的世界。

云南绿色生态焕发新机的活力图景跃然眼前:在云南展区,绿意如泼墨般铺展。数字大屏上,循环播放着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苍山洱海、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等自然风景,与现场的蓝花楹、旅人蕉等绿植相映成趣,虚实间勾勒出云南生态的立体画卷。特色农产品展区人潮涌动,“云花”芬芳、“云咖”醇香、“云茶”清韵,吸引无数观众驻足品尝、点赞:“一朵花、一口茶、一杯咖啡,便能感受到云南的好山好水!”

云南开放交流、和美与共的交响诗篇在此奏响: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瑞丽等国际口岸城市和磨憨—磨丁等经济合作区建设全面推进;泰晤士河畔的云南电影节、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无数国际友人共赴彩云之约……展板上的一行行文字,电子屏展播的一个个镜头,无一不是云南“朋友圈”持续扩容、“伙伴圈”日益拓宽的生动写照,今天的云南,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以“和美共生”的理念书写未来。
两大文化IP构筑跨时空人文对话
云南,这片被山川环抱、被文明浸润的土地,藏着数不尽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无数文人旅客的足迹。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历时三十多年考察大半个中国,云南是他晚年万里遐征的最后一站,一年零九个月的考察时光,化作了篇幅达25万字的《滇游日记》。“帆扬四海,友谊结八方”。600年前,生于云南的郑和七下西洋,在马六甲古井与古里碑文镌刻了“共享太平”的东方智慧。今天,中老铁路连通昆明与万象,澜湄合作共绘发展经纬,云南让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有形有感有效。

本次展会,云南展区聚焦“霞客行”“郑和行”两大文化IP,以“江山多娇”与“友谊使者”为主题,构建起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场景。通过NPC角色扮演、多媒体交互等方式,呈现徐霞客的山水求索之旅与郑和的海上丝路传奇,串联起云南“山水为骨、文化为魂、开放为脉”的多维魅力,让历史的余音在当下回响。
一站式沉浸体验引爆观展热潮
“哇,云南展区太美了!”踏入绿意盎然的展馆,三重感官体验扑面而来——高黎贡山云雾缭绕的数字影像、空气中弥漫的花香茶香与咖香、耳畔响起激昂欢快的民族歌舞,全面唤醒观众的感官沉浸。

展区正中央,巨型绿孔雀“伫立迎客”,羽翼由鲜花点缀而成,芬芳四溢;在淡紫色蓝花楹的树荫下,小桥、鹅卵石小径交织成诗意画卷,引得观众纷纷驻足拍照打卡。花草掩映之间,24家精选云南代表性文化企业展台错落排布,白族扎染、彝族绣品、流光锡器……非遗之美触手可及,文创之巧匠心独具。

站在非遗技艺体验区,来自广州的罗先生惊叹于非遗技艺的绝妙。现场陶艺拉坯体验同样人气爆棚,“直观感受陶瓷制作工艺,体验感更强。”不仅如此,展区不定时发放的鲜花、香囊等极具云南特色的伴手礼,引得众多观众排队领取,成为云南展区内亮眼的“吸睛焦点”。“收到‘徐霞客’和‘郑和’送的鲜花、香囊太惊喜了,非常期待到云南旅居!”深圳观众王女士捧着刚领到礼品激动地说。

风从云岭来,在文化、生态与开放交汇之处,云南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丰沛的文化表达,为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在深圳文博会这个连接世界的舞台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走出山水,走向全球,欢迎每一位追风而来的你。
来源 云南网(记者 张梅焕 高祎祎 王小羽)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