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什么是规避法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1 02:19:11    

法律规避,也称为法律欺诈,是指 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故意制造某种连接点以避开本应适用的对其不利的法律,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一种行为。法律规避有四个构成要件:

主观方面:

当事人规避法律必须是出于故意,即当事人有逃避适用某种对其不利的法律的意图。

规避对象:

当事人规避的法律是本应适用的强行法或禁止性的规定。

行为方式:

当事人规避法律是通过有意改变或制造某种连结点来实现的,如改变国籍、住所、物之所在地等。

客观结果:

当事人已经因此规避行为而达到其适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的目的。

法律规避行为长期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模糊地带,各国对此的立法和司法模式也各不相同。一些国家对此行为持宽容态度,不加禁止或限制,而有些国家则明确将法律规避行为视为违法行为,并认为这种规避不发生法律效力。

相关文章
妻子5年转账94万给“道士” 为其买房买车 月薪过万却骗丈夫只有四五千

妻子5年转账94万给“道士” 为其买房买车 月薪过万却骗丈夫只有四五千

江苏的张先生近日发现,结婚两年的妻子王女士自2020年起,陆续向自称“泫棋道人”的林师傅转账94万余元,包括30万彩礼、装修贷及多笔借款。王女士称自己因长期失眠,2020年起在网上结识林师傅,被收为弟子后,5年间除了支付法事费,还为林师傅一家付购房款30万、购车款3万,甚至承担林师傅家装修、家电及日

ChatGPT破案,成功揭露500万美元遗产欺诈

ChatGPT破案,成功揭露500万美元遗产欺诈

一起500万美元遗产欺诈案,就这样被ChatGPT揭露了?!相关帖子正在美版贴吧Reddit建起高楼。 (用户标题):我用ChatGPT揭露了一起500万美元的遗产欺诈案,进行了法务审计,并揭露了10年来的遗嘱认证不当行为。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横跨十年的抓马遗产纠纷案:按照网友自述,她父亲10年前在异

桐梓公安抓获一人!发现有关情况请立即报警!

桐梓公安抓获一人!发现有关情况请立即报警!

连日来桐梓县公安局严厉查处街面涉黄涉诈“小卡片”乱象切实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近日桐梓县公安局交巡中心民警在葫芦城开展夜间巡逻时发现一男子形迹可疑遂上前开展盘查当场将正在张贴涉黄小卡片的潘某某抓获到案后潘某某对其流窜到桐梓传播淫秽信息的违法行为供认不讳已依法对其行政拘留目前社会面张贴的“小黄卡”多数

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将于6月16日起报名

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将于6月16日起报名

司法部发布2025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公告,明确客观题考试网上报名时间为6月16日至6月30日,客观题考试时间为9月13日、14日,主观题考试时间为10月12日。公告明确,2025年继续对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放宽地区实施降低报考专业学历条件、降分录取的放宽政策,继续允许符合专业学历条件的全日制普通

美教育部认定哥伦比亚大学违反反歧视法 或影响高校认证资格

美教育部认定哥伦比亚大学违反反歧视法 或影响高校认证资格

当地时间4日,美国教育部表示,已通知中部各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其成员院校哥伦比亚大学违反了联邦反歧视法,因此未能达到委员会制定的认证标准。根据《联邦法规》,认证机构须要求涉事院校提交整改计划。若哥伦比亚大学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合规调整,高等教育委员会将不得不对其采取进一步措施,可能影响该校的认证资格。

青春力量闪耀法治征程 | 浙江律师倪伟琪——在秦岭深处用脚步丈量法治的温度

青春力量闪耀法治征程 | 浙江律师倪伟琪——在秦岭深处用脚步丈量法治的温度

在大秦岭的深处,有一位来自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倪伟琪,他积极响应司法部首批“青年律师西部锻炼计划”,怀揣着一颗公益初心奔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借助在东部执业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积极践行公益法律事业。参与行政复议:搭起群众和行政机关间的沟通桥梁行政复议案件不同于其他案件,具有典型的“民告

普法类新媒体产品受众需求调查

普法类新媒体产品受众需求调查

作者:宋时刚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4月号全民普法是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介形态更迭、传播平台多样化不断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必须顺应这一潮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21年实施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就明确提出要

海口警方再通报“汽车拖猫事件”:三人造谣行拘十日

海口警方再通报“汽车拖猫事件”:三人造谣行拘十日

据海南省海口市公安局官方微博消息,海口市公安局5月22日发布警情通报。5月19日,海口“汽车拖猫”意外事件(警方已发布通报)发生后,史某某(男,30岁)看到网上相关视频、图片,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造谣他人“虐猫”,在社交平台上编造传播大量虚假信息并散布当事人个人信息。冉某某(女,25岁)以虚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