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魏冯/文 何嘉琦/图
人物简介
张伶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副院长、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教授。作为中国首位循证药学博士,创建中国药学会循证药学专委会等国家级学科平台,以及中国首个针对药学人员解决合理用药问题的循证方法学国家级培训班。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荣誉。
(张伶俐。受访者供图)
8月的北京,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现场,当宣布张伶俐教授团队的《循证药学》课程斩获新医科正高组一等奖时,张伶俐激动之外更多的是“水到渠成”的平静——这是十年教学深耕与一年备赛攻坚的回响。十年磨一“课”,如何将新课程打磨成全国标杆?9月8日,川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张伶俐教授。
从临床痛点到课堂革新
张伶俐与循证药学的缘分,始于临床一线的困惑。在医院工作时,她发现临床存在大量儿童面临“超说明书用药”的困境——药品说明书上未标注儿童用法,医生却不得不冒着风险用药。“不用可能延误治疗,用了则面临法律风险。”伦理与法律的撕扯,让她意识到传统药学手段难以应对复杂的临床需求。
在其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循证医学创始人李幼平教授的支持和指导下,她成为中国首位循证药学博士,开启循证医学与药学深度融合一系列探索,寻求提升合理用药能力的科学路径。
此后,张伶俐率先构建儿童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和方法学体系,为解决儿童用药证据急缺难题提供评价工具和研究方法。
2015年,张伶俐教授团队开展国内首个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研究,研究成果被纳入《循证医学》研究生教材,也在全国首次开设循证药学课程。
最初的课堂,充满一系列挑战——32个学时里,学生要完成问题构建、证据检索、合成、评价、使用五个环节,单是一次证据检索就需耗费一个月,一个学期最多练一个案例,等学生提交成果,大半个学期已过,高阶实践能力难以提升;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时,总容易变成说教……
一个个痛点,成了她教学创新的出发点。
(张伶俐。何嘉琦摄)
用“AI”和“温度”破解教学难题
“学生知识储备强,但到了临床‘不好用’,传统模式跟不上新医科对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张伶俐的目光投向医工结合、医信结合。
2020年前后,张伶俐带领团队探索两套“秘密武器”,提升学生循证决策能力——教学生利用AI工具辅助证据检索。“原本一个月的用药分析压缩至一学时,原来一个学期只能练习1个案例,现在能练20个,高阶能力培养效率大幅提高。”
另一个是创建了循证药学仿真教学系统,系统嵌入数十个临床案例,学生化身“药师”在虚拟诊室,与虚拟患者对话问诊,反复训练用药决策。“让学生沉浸于真实场景,且可随时学练。”该系统让抽象的循证思维变成可操作的实践能力,斩获多项省级、国家级比赛奖项。
“光教技术,不一定培养出具备医者仁心的好药师。服务患者的人文素养、服务国家的家国情怀同样重要。”张伶俐开始探索建设数字化思政案例库,让课堂有了温度。
库中20多个案例,都是师生亲身经历或身边的故事:李幼平教授推动中医药循证走向国际的坚守,张伶俐受联合国邀请作为全球唯一医院药师做儿童药物可及性报告......“当学生看到老师在为国家发声,他们会觉得这门课不只学技术,更是在承接一份责任。”
年年请学生“挑刺” 重构知识体系
备战全国教创赛一年,张伶俐团队打磨的不只是参赛材料,更是十年教学经验的凝练。
32个赛区12.7万名参赛教师中,2253人进入全国赛,她带领团队凭借“重构知识体系、开发智能系统、融合思政教育”的创新教学理念,以及线上线下虚实互补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站上最高领奖台。
为让知识体系更适于药学生,张伶俐带领团队花七年主编全国高校药学类本科生规范化教材《循证药学》,每年请10名往届学生回来“挑刺”。“原来的框架教师懂,但学生不懂,就调整篇章结构;纯理论讲授太枯燥,就改成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知识递进不顺畅,就重构整个课程知识体系。”
持续迭代教学资源和模式,课程广受学生好评,学生评价位居学院48门课程第一。“如今,我们培养出一批药学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实现‘把药用好’,未来我们会继续努力。”
感言
当前,疾病越来越复杂,用药越来越精细,药师必须成为合理用药的守门人。我希望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学生成为会用药、有担当的药师,让世界听到中国循证药学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