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张洺语
春和景明,茶香四溢。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那棵四百年的香樟树下,径山镇城管线相关负责人、村社负责人和五六名村民代表正围绕垃圾分类这一主题热烈讨论,“自三分管理法实施以来,村里路面干净平整了,连卫生死角也及时清理了,前来径山赏玩的游客都赞不绝口。”“各项检查和评分也更合理了,各村都积极行动起来了,很有比学赶超的氛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着关于垃圾分类工作成效和最真实的心中感受。
二十年前的约定清晰如昨。2005年1月4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小古城村调研,提出“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同年8月,习近平同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径山镇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用好基层民主协商制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巧妙设计垃圾分类三分管理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樟树下议事”:让百姓声音成为治理密码
“别的地方村民可能觉得垃圾分类跟自己关系不大,但我们小古城村不一样,村里的事情都是大家商量着办。”村民老张说。一年前,老张在这棵大樟树下参加“议事会”时,就提过垃圾箱标识要尽量放大,以便老年人看清。三天后,带有放大标识的垃圾分类桶就出现在了村口。
关于垃圾分类的“议事会”,2024年已经召开20场、收集意见建议50条,并为此设立了独特的“三三四制”议事规则,即参会人员由30%村干部、30%村民代表、40%镇里的指导人员和相关专家组成。合理的议事人员安排,让更多宝贵的意见可以被汇聚、提炼、实施。
“径山美丽环境要靠长久地维持和保护。”一位镇政府工作人员讲述在垃圾分类开展方面的心得体悟,“三分法设立之前,村里常出现‘一查就干净,一放就乱投’情况,当时我们和其他几个村社负责人就在这棵樟树下整整讨论了一天,在三分法里增加了具有径山特色的长效管护机制,来长期调动村里各家各户的积极性,让做好垃圾分类成为村民的日常习惯。”
村民代表中,小古城村村民李大叔也积极发言,在去年的“生活垃圾分类美丽家庭”评选中,他家脱颖而出。他高兴地说:“自从有了垃圾分类三分法,村子内外焕然一新,我的民宿也客流量大涨,节假日期间,电话询问房源的人络绎不绝。”正是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基层治理模式,让垃圾分类环境整治从“政府独角戏”变成了“全民大合唱”。

“三分检查法”:创新督查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大家口中称赞的垃圾分类检查“三分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呢?跟随镇里的工作人员在几个村子走了一遍,感受着垃圾分类检查“三分法”给村子带来的新变化。
工作人员介绍道,在基础检查分方面,每个村每月都要接受一次“全面体检”。由垃圾分类专项工作检查小组定期进行地毯式检查,逐项打分。检查小组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拍照,点对点联系到村社相关负责人,将问题现场照片与整改清单同步通知到位,并建立起整改跟踪反馈的闭环机制,实现“问题发现-整改落实-长效治理”的全链条管理。上月,检查小组在抽查中发现了某村公交站台的垃圾堆积,该村负责人半小时内就收到整改通知。

在考核扣减分方面,径山镇16个村社负责人,轮流进入检查小组担当“考官”,随机抽取其他村社的网格点进行突击检查,对垃圾分类未达标的地方人性化考核扣分。“去年11月,一个村的考核扣分项是发现部分农户存在‘易腐垃圾与可回收物混投’的问题,村里根据考核组的扣分整改通知,第一时间逐户上门指导,通过讲解分类示意图、现场分拣示范,帮助村民重新正确分类,并向考核组递交了整改报告,最后便没有扣分。”检查小组人员老周讲道,“当然,我们对于发现问题却充耳不闻的‘躺平’村也会加重扣分”。考核扣减分倒逼所有村社绷紧垃圾分类这一神经,第一时间解决出现的问题,实现村社环境卫生治理无遗漏、无缺口、无盲区。
在提质附加分方面,若村内群众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举报或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志愿活动,则赋予该村附加分数,让垃圾分类从“村里事”变成“家家事”,充分激发村社维持良好卫生状况的积极性,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我们村子去年一分都没有扣,加了好多附加分,还评上了镇里的生活垃圾分类最美集置点,我们村民也跟着光彩。”隔壁的王阿姨兴高采烈地说。正是这种荣誉感,激励着村民们和村委共同投身到垃圾分类中,不论小包垃圾、垃圾混投,还是可回收物、建筑垃圾乱堆放等现象,一旦发现,大家都会积极提醒、随手反馈、及时治理。
如今,径山全镇垃圾分类知晓率100%、分类准确率98%以上。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中,推动实现良性循环。

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提出2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径山镇正勾勒着更美的生态蓝图。一是生态旅游再升级。通过加强无保洁员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村内垃圾分类和集中处置模式,夯实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大力推进“垃圾分好类”“垃圾不落地”工作;通过深化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联动村社以特色化志愿服务为环境治理注入新活力。二是环保教育进课堂。与镇中小学共同开设“垃圾去哪里了”实践课程,孩子们将实地参与垃圾分类活动、有机肥制作等,从小树立环保理念。三是长效机制再夯实。成立由老党员组成的“环保监事会”,对村社环境治理进行全程监督。今年还要推选“垃圾分类星级达人”,共同监督村社环境治理,形成监督合力、长效治理。
夕阳西下,大樟树下的议事会仍在继续。“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一基层治理的创新理念,正吸收着来自田野乡间的“金点子”,推动着径山镇垃圾分类工作出“妙招”、显奇效,在这片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的千年古镇上,续写出一篇篇关于文明与生态的生动实践和靓丽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