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管理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世界遗产云南焕“新”记 | 红河哈尼梯田:古歌徜徉绘新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4 10:50:00    

   在数字洪流奔涌的当下,世界遗产正被赋予全新的生命形态。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特别推出6款云南世界遗产祝福语数字藏品,每款数字藏品限量614个,扫码即可免费申领(于6月15日正式上线)。

点击观看VR视频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网特别策划,带领你走进一部活着的地球史诗,一段人与自然对话的壮丽篇章。准备好,开启世界遗产VR探索之旅吧!


夏日阿者科。龙俊 摄

  盛夏,一场透雨洗净了天地,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大地。跨越红河,车辆在哀牢山南麓的莽莽林海中蜿蜒爬行,晨间浓雾沿着山势缓缓沉降。几个急弯过后,眼前豁然开朗——层层叠叠的哈尼梯田从群山褶皱里铺陈开来,如山岭雕刻般壮美,带着无限生机与希望。

  “去把田埂铲光滑,铲下杂草沤肥料,老鼠不敢来做窝⋯⋯”悠扬的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传来,元阳县老虎嘴梯田“赶沟人”卢学福正沿着山路自上而下,如朝圣者般巡视沟渠,粗糙的掌心抚过被岁月包浆的木桩。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哈尼族同胞用双手构建起保障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良性循环运转的“四素同构”生态系统,成为红河哈尼梯田传承千年、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为守好祖先留下的农耕智慧与财富,申遗成功以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聚焦遗产要素保护修复、生产方式提升、非遗保护传承、保护区农民增收等重点,累计投入数十亿元,修复水改旱梯田3433亩,实施36个水利项目,恢复生态植被25.6万亩,遗产区森林覆盖率从53.57%提升至63.84%。愈发鲜活的千年梯田形象,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春日梯田。李楠 摄


守望 稻浪和声云水谣

  晨雾初散,老虎嘴梯田的轮廓更加清晰,嫩绿的稻苗随风摇曳、拔节生长。“看这水,多听话。”卢学福用锄头轻叩木桩,清澈的山泉顺着刻痕分流而下,蜿蜒游向层层梯田。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人。”这十五字箴言,是刻在哈尼人血脉里的生存哲学。“木刻分水”的智慧,让每一块田都能得到恰到好处的滋润,不多不少——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老辈子常说,村寨上方的水冬瓜树建房也不能砍,收完谷子要犁田耙田⋯⋯”跨越时光的密码,让梯田水系的运转规律清晰起来:1300年前,哈尼族先民顺应山势,开凿沟渠引山水入田,充分借助自然降雨和森林、土壤、梯田的天然调蓄能力,让水流通过密密麻麻的沟渠流向村庄、流入梯田,最后水流在蒸腾作用下又重回森林怀抱,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四素同构。龙俊 摄

  卢学福口中先民传承的保护法则,是维持梯田系统健康运行的重要措施:“木刻分水”以刻度精准分配水源;“赶沟人”专职维护沟渠畅通;“水力冲肥”变废水为养分;“守林人”制度则守护着整个生态系统的水源根基。

  为应对山高水陡、季节性干旱,哈尼族还发明了“三犁三耙”“夏秋种稻、冬春涵水”“人工耕耘除草”等精耕细作技术体系。这些刻进梯田肌理的生存智慧,让哈尼梯田成为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的璀璨瑰宝。

  沿袭哈尼族传统梯田管理制度,红河州将“赶沟人”“守林人”纳入公益性岗位,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等工程实施力度,遗产区累计植树造林达25万余亩,实施东观音山水库、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及巩固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修缮梯田沟渠105条86公里,梯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

  “去年,我们修复了因泥石流滑坡受损的骏马梯田主景观。”卢学福如数家珍地说起老虎嘴梯田近年来撂荒、改旱和地质灾害受损梯田的修复成果:“老祖宗的东西留住了,游客也越来越多,大家守好梯田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传承 文化沃根焕生机

  来到“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委会阿者科村。午后的阳光穿过蘑菇房的茅草檐,映射在马建昌线条分明的脸庞上。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哈尼哈巴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席地而坐,喉间流淌出古老旋律。

  “顺着野兽的足迹走啊走,先祖们离开了住惯的山冈;随着大水的流波趟呀趟,先祖们不知走过多少河滩⋯⋯”此刻,蘑菇房外的梯田正倒映着流云,传统与现代在此奇妙交融。村里的孩子们围坐成圈,与游客一起静静倾听。

  传唱千年的迁徙史诗透过马建昌沙哑的嗓音,像山间的溪流,时而湍急、时而舒缓,穿越时空,展现哈尼先祖扶老携幼、跋山涉水的壮阔画卷。“哈尼哈巴是我们的根。没有文字,我们要靠歌声记住自己的来处。”老人慈爱地抚摸着身边孩子的额头,在幼小的心田播撒下文化的种子。

  哈尼族没有文字,生产劳动、宗教祭典、婚丧嫁娶、吃穿用住等习俗传播都靠哈尼哈巴口口相传,堪称哈尼族社会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令人欣慰的是,得益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政府的有力保护,这一民族传统艺术正逐渐走出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迎来新的曙光。

  2018年,“阿者科计划”正式施行,让这个深山村落焕发新生。村民以蘑菇房、梯田、民俗文化等“资产”入股,7年来累计分红达287.05万元,户均分红44161.5元。依靠自然景观和农耕文化实现增收后,村民们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

  随着“自然野趣”“传统手工”“哈尼文化”等项目推出,有效提升了游客体验度,也为哈尼农耕礼俗、歌舞技艺、服饰文化等提供了新的传播和传承土壤。更令马建昌高兴的是,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10个徒弟如今都已带出了新徒弟,不少年轻人愿意回到村寨,学习石器制作、榫卯技艺、歌舞艺术等哈尼族传统技艺。

  传承,不止于此。红河县开秧门暨“仰阿娜”文化旅游节、金平县二月年“昂玛突”、元阳县六月年“程扎扎”、绿春县十月年长街宴⋯⋯伴随梯田分布各县的民族节庆和文旅活动持续举办升级,梯田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越来越多“活态非遗”实现常态展演。

  哈尼梯田申遗以来,《哈尼族四季生产调》、乐作舞等8个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梯田文化传习馆、传承文艺队、能工巧匠等民间传承力量不断涌现,加上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舞剧《诺玛阿美》和多种文化丛书、纪录片持续推出,千年哈尼梯田孕育的多彩文化走出阡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尼美梯田。张向瑾

振兴 田垄新秧迎曙光

  晨曦中,红河县乐育镇尼美梯田的水面泛着金光。“看,这是我们哈尼梯田的红米,每一粒都饱含着山泉的甘甜。”90后姑娘杨苧姗架好手机支架,准备开始一天的直播。

  “阿者科计划”倡导推动的“保护者受益、受益者保护”利益导向机制,为红哈尼梯田片区的科学保护利用与协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为带领群众彻底走出“端着金饭碗讨饭吃”的困局,梯田各片区通过政、企、村互动等多元形式,积极探索做好“田里田外的文章”。

  从提升梯田效益着手,各梯田片区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经过10余年探索,全州梯田片区已建设“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区19.58万亩,每亩综合收益达8000元至10000元。

湖南姑娘杨苧姗

  在尼美小院里,杨苧姗正忙碌准备着直播带货事宜。村里的哈尼阿妈们围坐在一起,手中的绣花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以前这些手艺只能压箱底,现在通过直播能卖到北上广。”她拿起一块刚染好的土布自豪地说。

  两年前,这位泼辣干练的湖南妹子首次来到尼美村,就被壮美梯田和淳朴民风打动,继而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支持下,留在梯田边成了一名“乡村代言人”。她拜师学习刺绣、扎染、竹编技艺;开办“乡村工匠非遗体验坊”,助力本地红米、小土豆、花椒等农特产品“上云出圈”;建设小院图书馆,让村里的孩子看到更远的世界⋯⋯

  “年轻人不回来,梯田的传承发展便无从谈起。”作为外来者,杨苧姗的观察更为敏锐直观。在她和团队探索带动下,这座小山村涌现出“农人小麻”麻金良、北京创客爱丽斯、本地哈尼青年李周发等新生力量,通过短视频拍摄、慢直播记录、土特产带货和梯田红米老品种保育、开办民宿等方式,唤醒了梯田的“沉睡资源”。

  不远处的撒玛坝梯田,宝华镇龙玛村返乡创业带头人石文勇正带着一群“新村民”体验插秧。“这不是简单的农事体验,我们想让大家触摸到梯田的心跳。”他说。

  “从插秧到丰收,从开秧门到十月年,我们设计了全年不间断的深度体验。游客插秧的手势虽不熟练,却让古老的梯田听见了世界的掌声。”石文勇说,龙玛村自去年8月打造了“村长有请”活动,41期徒步梯田、农耕互动、长街宴等多元体验活动吸引近2万中外游客参与,创收超200万元。

  好日子有了盼头,村民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建造民宿、打造研学游路线,提供旅拍、吃住一体化等个性化服务,推动乡村旅游向乡村旅居升级。“今年就有8个年轻人返乡开办民宿,加上正在改造的18栋民居,村子发展越来越红火。”石文勇感叹,如今村里80%的农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大家已经形成共识,一定要呵护好梯田,守住这个‘金饭碗’。”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编辑:肖金兰

相关文章
让会展之芯涌动文化新潮!广财这场风雅集诗会点亮琶洲之夜

让会展之芯涌动文化新潮!广财这场风雅集诗会点亮琶洲之夜

当数字经济的浪潮与千年珠江的诗意相遇,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在琶洲上演。7月25日晚,广东财经大学“琶洲风雅集·珠江琵琶仙”诗歌朗诵会在琶洲翁暖茶馆诗意启幕,为这座国际都会的客厅增添了一抹隽永的人文亮色。本次“琶洲风雅集”诗会活动,依托广东财经大学人文底蕴,深度融入琶洲地域特色(珠江、琶洲塔、

李静:守正创新 浇灌金融硕果

李静:守正创新 浇灌金融硕果

金融之基在“守正”,即坚守服务实体经济之本。实体经济如大地,金融若江河;大地坚实,江河方能奔涌不息。金融之魂在“创新”,创新如舟楫,赋予江河活力。然创新之舟,须锚定服务实体之港。德州银行新华支行行长李静,正是这一理念的笃行者。如何让实体经济稳步向前,李静一直在思考,也在金融服务中不断探索。在一次带领

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信贷资源倾斜

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信贷资源倾斜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7月24日,据人民银行官网,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一是增强粮食安全金融保障,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信贷资源倾斜,深化高标准农田

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田园居农家乐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退役军人返乡创业,田园居农家乐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吴婉馨、周敏)近日,位于尹集乡观音村的“田园居农家乐”,正热闹非凡。这处占地50亩的乡村休闲胜地,不仅是退役军人杨健退休后的创业新起点,更承载着他将部队后勤经验融入乡村振兴的初心。作为有着多年部队食堂后勤工作经历的退役军人,杨健对食材品质和健康饮食有着极致追求。“田园居的核心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乡约兰州 遇见美好——兰州市发布6条乡村旅游线路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乡约兰州 遇见美好——兰州市发布6条乡村旅游线路

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7月11日,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兰州市农业农村局、兰州黄河生态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在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街区举办了“兰州乡村旅游线路发布仪式”。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差异化、沉浸式的旅游体验,推动兰州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兰州市精心策划

ChatGPT破案,成功揭露500万美元遗产欺诈

ChatGPT破案,成功揭露500万美元遗产欺诈

一起500万美元遗产欺诈案,就这样被ChatGPT揭露了?!相关帖子正在美版贴吧Reddit建起高楼。 (用户标题):我用ChatGPT揭露了一起500万美元的遗产欺诈案,进行了法务审计,并揭露了10年来的遗嘱认证不当行为。简单来说,这是一个横跨十年的抓马遗产纠纷案:按照网友自述,她父亲10年前在异

湖北巴东一村庄让“烂泥塘”变网红打卡点

湖北巴东一村庄让“烂泥塘”变网红打卡点

极目新闻记者 李博通讯员 焦国斌 范宏霞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溪丘湾乡甘家坪村,一场由“烂泥塘”引发的蜕变,正让乡村焕发新活力。7月10日,村中荷塘荷花盛放,游人往来打卡,谁能想到这片景致,曾是当地村民避之不及的淤塞洼地。这场转变始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系统治理:通过堰塘清淤、风貌改造,烂泥塘不仅变身荷花

重庆通报“洪崖洞游客遭陌生女子强拉拍照”:将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予以严肃处理

重庆通报“洪崖洞游客遭陌生女子强拉拍照”:将依法依规、公平公正予以严肃处理

7月13日,重庆市渝中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通报称,近日,获悉洪崖洞景区附近因揽客拍照引发纠纷,渝中区文化旅游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会同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属地街道等相关单位开展核查处置。情况通报。图/渝中文旅微信公众号经查,2025年7月10日19时31分,游客朱某波一行4人在洪崖洞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