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作为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千百年来携人类共赴荆棘、生死相托;生肖马,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符号,凝结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激励我们以梦为马、策马奔腾。如今,马下飞蹄正朝着银幕“奔”去,以期唤醒中外观众的文化共鸣。4月21日,由中国科技馆主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电影单元迎来一场视觉文化盛宴,全球首部生肖动物纪录电影《马到成功》专场宣讲会在中国科学馆巨幕影院举行。今年科技电影单元主题是“我们的科学影片”,这部由上海科技馆、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广东普星达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出品,《蓝色星球II》《冰冻星球II》总制片人倾力打造的全球首部生肖动物纪录电影,以其独特的人文视角、顶级的制作水准和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高度契合今年的主题,成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科技单元最受瞩目的焦点。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等机构的相关领导及全国各省市科技馆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部承载东方智慧与自然之美的匠心之作。

影片《马到成功》海报。
文化破壁:生肖动物架起文明对话桥梁
《马到成功》以中国十二生肖中的“马”的力量和品质为叙事核心,通过八岁少女朱拉与她的蒙古马兔来共同挑战18公里耐力赛的成长故事,串联起全球四大洲六种马的生命史诗。影片不仅展现马的速度、耐力、忠诚、勇敢和灵性,更把“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蕴含其中,赋予生肖文化全新的国际化表达。
制片人书云如此阐释影片的创作初衷:“马是人类最重要的动物朋友,数千年来,人马相依,驰骋天下,推演古今。从内蒙古大草原到美洲狂野西部,从阿拉伯沙漠到新疆的荒漠戈壁,马既是历史的参与者,也是文明的传播者。”她想到采用拍摄野生动物的方式聚焦我们最熟悉却常被忽视的生肖动物,探索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文化情感。影片通过蒙古马的坚韧、美洲野马的团结、阿拉伯马的速度、荷兰骑警马的勇敢、普氏野马的自由、英国迷你疗愈马的灵性和印第安人的人马互信等特质,注入生肖文化,凝练为全球观众可感知的精神能量。

制片人书云在阐释影片的创作初衷。
该片总导演马克·布朗罗是BBC神作《蓝色星球II》《冰冻星球II》系列制片人,此前他习惯拍摄深海和南极荒原上的罕见生命,以此震撼观众,在最初接到该片的合作邀约时,他曾迟疑:“一部关于家畜的电影要怎么与那些前作媲美呢?”但深入到影片拍摄后,他知道自己在做一个“很特别的项目”。马克·布朗罗如此分享这部影片的创作理念:“我们以野生动物蓝筹巨制的科学严谨性和最前沿的技术手段捕捉马群的迁徙、竞技与情感互动,用8K超高清镜头呈现马蹄踏地的韵律,甚至马眼中映出的天空。这些画面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是对‘万物有灵’的东方哲思的现代诠释。”
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颠覆传统科普叙事
推介会上播映了影片的三个故事。北美野马风暴中驰骋的震撼画面、蒙古马耐力赛扬起的烟尘、向导马的灵性与智慧等,通过巨幕影院的超宽画幅与环绕音效,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国际发行方SK Films总裁温蒂在视频致辞中强调:“《马到成功》实现了科学纪录片与艺术电影的完美融合,其镜头语言能跨越文化隔阂,让全球观众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智慧。”
中国科技馆相关负责人指出,影片的创新性在于“三重突破”:“一是将生肖动物纳入全球生态叙事体系,二是首创了中国出品的野生动物影片3D和穹幕巨制的模式,三是开发4D动感版本模拟赛马驰骋的体感效果。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双向赋能,正是现代科技馆教育亟需的优质内容。”

《马到成功》专场宣讲会现场。
社会效益:科博场馆“标杆级”教育资产
影片国内发行代表黄科表示,作为面向全球科博场馆推广的重量级国产科普项目,《马到成功》被赋予多重使命:既要以顶级视听效果吸引海内外青少年走进科技馆,又要通过生肖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传播中国文化。其一,影片符合’十四五’科技馆体系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对跨界融合内容的需求;其二,《马到成功》巨幕版、4D版和球幕版丰富了科技场馆内容的多样性;其三,观影之外,还能通过配套的教育课程包、精品读物、科学桌游、图片展览以及与主创团队互动等形式在马年全方位领略缤纷多姿的马文化。
与会科技馆负责人反响热烈。一位华东地区科技馆代表表示:“影片将科学观察、人文叙事与哲学思考熔于一炉,既能作为常设展映项目吸引家庭观众,又能为学校定制生态教育专场,是稀缺的优质科普资源。”
推介会尾声,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奏家朝克的马头琴声回荡在巨幕影院,琴弦上流淌的不仅是蒙古长调的悠扬,更暗合着影片“以马为媒,文明共生”的宏大主题。当现场嘉宾合影留念时,背景屏幕上定格着朱拉与兔来冲向耐力赛终点的画面——这一刻,个体成长与文明对话在镜头中达成了完美共振。

《马到成功》主创团队合影。
据悉,《马到成功》将于2026年元旦全球公映。这部耗时三年、横跨四大洲六个国家拍摄了六种马的匠心之作,或将开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范式——用世界语言讲述东方智慧,让生肖文化真正“马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