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李雪芹 钟奕)20年前,一个决定宛如一粒种子,深植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以下简称“公安大学”)的沃土之中,经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成了今日枝繁叶茂的“公大禁毒”。
2005年,公安大学决定在侦查学专业下设立禁毒学方向,依托禁毒学教研室建立了公安大学禁毒学育人团队,同年9月招收公安大学首届侦查学专业禁毒学方向的本科生,填补了公安大学禁毒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空白。二十载栉风沐雨,团队以热血铸就了“公大禁毒”这块金字招牌,一批批学子从这里执剑出发,在云谲波诡的禁毒战场上披荆斩棘。近日,记者走近这支三尺讲台上的“禁毒铁军”,听他们讲述“公大禁毒”的缘起与发展、破冰与传承。

“公大禁毒”logo
一朝筚路开疆:从零开始,奋斗成就团队
“我们真的是从零起步,完全没有基础。”团队奠基人李文君教授回忆起那段拓荒岁月,感慨万千。这位原本已在学校从事17年基础课教学的化学专业副教授,因为人才培养的需要,转身投入禁毒专业的创建工作。彼时她面对的是一无师资、二无教材、三无经验的“三无困境”,甚至学生和家长对禁毒专业都存在着深深的误解。

公安大学禁毒学育人团队核心教师合影。左起为包涵、张黎、李文君、陈帅锋。(新华网 杨涵 摄)
没有师资,除了招兵买马就借力外部资源,邀请公安部业务局领导、香港警务联络官、禁毒法起草专家等为学生授课;没有教材,就编写讲义,让学生参与挑错,李文君的邮箱里至今还保存着当年很多学生的纠错邮件,成为教学相长理念的珍贵物证;没有经验,就邀请到公安大学进修的各地禁毒民警、其他公安院校的禁毒老师开展业务交流。
刚留校任教就参与组建团队的陈帅锋坦言:“当初来授课时,我发现刚入校的很多学生对禁毒专业充满了迷茫和抵触,把禁毒等同于缉毒,抱着‘缉毒即牺牲’的刻板认知纷纷请求转专业。”
李文君清楚地记得有个山东籍男生,家里几代单传,当他奶奶得知爱孙被分配到禁毒专业时,觉得孙子就要“挂在墙上”了,当场晕倒送医。后来,家人一直要求他换专业,但他坚持下来,毕业后在北京做了一名光荣的禁毒警察。

禁毒教研室获公安大学2016年度先进集体。(受访者供图)
“有个广西学生毕业后叮嘱我,一定让后来的师弟师妹在毕业签三方协议的时候,要注明自己是学禁毒专业的,千万别漏了这个加分项”,李文君说起这事时颇为欣慰和自豪。“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公大禁毒”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2013年,禁毒教研室师生一同建设并运维的“公大禁毒”微信公众号广受业界关注,在全国禁毒类公众号中独树一帜,成为公安大学禁毒人的重要宣传阵地和精神家园。从2020年至2023年,团队连续四年获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
师生勠力同心:薪火相传,友谊生发合力
由于毒品问题复杂,涉及众多研究领域,禁毒学需要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因此育人团队的四位核心教师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李文君学化学,陈帅锋学医学,张黎和包涵学法学。他们像一群“杂牌军”,却要啃下中国禁毒教育的硬骨头。
“人心齐,泰山移”,他们之间情谊深厚,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们四人经常一起同坐一辆车上下班、一起吃饭、一起打球。张黎感慨地说:“李文君教授不仅是公安大学禁毒学专业的创办者,还是带领大家入门的领头羊,让我们各尽其长。”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无私奉献,形成了强大的合力,恰似一股拧在一起的绳索,坚不可摧。
“以学启智,以德垂范”,老师们的品格也深深影响了学生,师生关系在这个团队中尤为亲密。陈帅锋自豪地说:“我们所有年级的学生都有微信群,有群很正常,但是他们把老师们都拉进了群,说明他们都没把我们当外人。”毕业生们对老师的感情更是深厚,常常邀请老师参加他们的聚会和活动,甚至担任他们的证婚人。如果老师因故不能到场,也会录一段祝福视频在婚礼现场播放,师生之间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成为双向奔赴的亲人。
这些年,每当老师们去各地出差,总有“听到风声”的毕业生们闻风而动,一句“亲老师来了!”就是群情激昂的召集令。有一次,团队几位老师到成都调研,很多学生都赶来,有位阿坝州的学生坐飞机赶来相聚。“我们的师生关系最融洽,禁毒专业的学生团结友爱、积极向上!”李文君笑着感慨。在课堂之外,在毕业之后,师生间仍然教学相长、互相陪伴助力,或许也是解码“公大禁毒”的另一切口。

2014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自行车禁毒千里行活动。(图片来源:“公大禁毒”微信公众号)
廿载创新不已:不负韶华,教育与时俱进
2022年6月26日是第35个“国际禁毒日”,央视进行了一场“禁毒剧本杀”的融媒体直播。六位来自公安大学禁毒专业的年轻学子扮演不同角色,意在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人识毒、防毒、拒毒的意识和能力。李文君那天也参与了现场评述,她认为禁毒宣传不能光讲大道理,利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进行防毒教育,也是突破传统说教的一条路径。
“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着重于知识传授,不太重视行为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包涵认为当前的青少年防毒教育还需要改进。在很多人看来,毒品似乎离自己很遥远。包涵指出:“其实毒品距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毒品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非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海洛因、冰毒等,像一些麻精药品、处方药,如果使用超出了推荐剂量,或者未遵循医嘱使用,甚至在没有相应症状的情况下滥用,就可能导致成瘾,进而引发社会危害。”

公安大学禁毒大讲堂系列讲座。(受访者供图)
随着毒品犯罪手段不断升级,新型毒品层出不穷,禁毒学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团队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实战经验融入课堂。他们经常邀请禁毒一线的民警和专家来校授课或开展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禁毒工作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同时,他们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战水平。
禁毒人员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张黎认为:“首要的能力是专业能力。毒情变化时,专业能力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在禁毒法律法规、禁毒情报、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毒品预防与戒毒康复等四门核心课程上,加大了更新改革的力度。目前我们已将相关VR产品投放到了教学当中,效果还不错。”

2024届毕业生合影留念。(图片来源:“公大禁毒”微信公众号)
暮春时节,公安大学木樨地校区北门口,身穿深粉色休闲外套的李文君教授微笑着与我们告别,她热情邀请记者6月26日国际禁毒日那天,再到公安大学校园参加2025届学生的毕业典礼。她表示,学生就是他们的孩子,希望有更多朋友来见证孩子们启程奔赴星辰大海的时刻……(视频制作: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