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山东省科技创新推进会在济南召开,围绕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
蛇年春节以来,中国科技成果的“井喷”,让科技创新的话题热度一直持续。“六小龙”何以出杭州?如何让现象级创新“横空出世”?怎样争当弄潮儿向涛头立?一系列讨论,与其说是对科技创新的关注,毋宁说是对国家和地方发展未来的思考。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实现诸多目标的“关键变量”。对于大国而言,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对于大省而言,它是实现“走在前、挑大梁”的“关键变量”。
今天,在大家围绕科技创新你追我赶之时,山东召开大会,发出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员令,意义不言而喻:弄潮儿向科技创新涛头立,为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多贡献。

如何向涛头立?大会给出了方案——“构建一流生态”。这无疑找到了推进科技创新的“密钥”。科技创新的演进,就像一个天然的生态系统,土壤肥沃,空气、水充足,参与物种多,碰撞出新的可能性就多,生物群落演替速度就快。换言之,涵养“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一个个创新成果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也是“创新不能被计划,关键要有好生态”底层逻辑所在。
济南以优化创新生态圈为杠杆,撬动多家“中科系”研发机构落地、成长,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邹城通过搭建好的营商生态,让“取经路”上的机器人企业,心无旁骛投入到技术研发,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近年来,山东各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努力,正不断收获“惊喜”。
一流的生态,才能孕育生发出更多一流的技术。但一流的生态,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生态,而是多个维度的优质生态组合而成。既有产业、研发等“乔木层”,也有人才、企业等“灌木层”,还有政务、金融、开放、文化等“土壤层”,它们彼此交融贯通、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

比如,没有政务生态上的“赛道未热,先行滴灌”“既建跑道,又拆围墙”,企业的创新“取经路”可能更为坎坷艰难;没有开放开源的精神,研发生态可能就会显得有些闭塞,人才与企业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其创新之路自然会漫长些。
大会提出聚焦“八个生态”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既注重生态的全面性、多维性,又注重生态之间的协同性、联动性。这是大省对“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内涵的精准把握,更折射出大省矢志科技创新的决心。
当齐鲁大地的科技创新生态向着更好迭代时,一个更好的舞台正逐步呈现出来。一个个创新主体更应以“哪吒闹海”的精神,全力奔跑,向科技新高峰挺进、飞跃。就像张连钢团队“要成功还得靠我们自己”,攻克了一连串世界性技术难题;就像光威集团“二十年磨一剑”,用一根碳纤维拉动一个产业集群;就像崂山实验室矢志建设海洋强国,开展核心科学问题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
如此,才不负这个舞台,这个时代;如此,才能迎来科技创新成果的“井喷”,让山东站在中国科创大潮、世界科创大潮的潮头。
(大众新闻记者 刘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