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4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0.19万平方公里,减幅0.98%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1 11:13:00    

据水利部消息,开展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反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近期,水利部组织完成了2024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0.19万平方公里,较2023年减少2.57万平方公里,减幅0.98%,中度及以上侵蚀面积占比由2023年的34.54%下降到34.26%,水土保持率由72.56%提高到72.83%。监测结果表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水利部会同相关部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美丽中国建设,我国水土流失状况稳步好转,持续呈现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良好态势,生态环境稳中向好,水土保持率进一步提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大江大河流域及重点关注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有效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从类型上看,我国水力侵蚀面积105.10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55.0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0.39%、59.61%。水力侵蚀面积减少2.04万平方公里,减幅1.90%,风力侵蚀面积减少0.53万平方公里,减幅0.34%。水力侵蚀减少面积和减幅均高于风力侵蚀。

从重大国家战略区域看,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等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减幅最高,为2.48%,是全国平均减幅的2.53倍。长江经济带减幅为1.85%;粤港澳大湾区减幅为1.92%;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区减幅为1.38%;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减幅为1.52%,其中西北黄土高原减幅达到2.19%。

从重点关注区域看,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地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23年减幅分别为1.33%、1.72%、2.21%。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区减幅为2.30%、3.38%。以风力侵蚀为主的三北地区减幅为0.73%,《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适用范围和三江源国家公园水土流失面积减幅分别为0.76%和0.69%。

从大江大河流域看,水土流失状况均呈好转趋势。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及东南诸河、西南诸河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104.92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侵蚀面积87.21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17.71万平方公里。大江大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总体减幅为1.76%,各流域减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主要江河流域贡献了2024年全国水土流失总减少面积的73.19%、全国水力侵蚀总减少面积的86.58%、全国强烈及以上水力侵蚀总减少面积的90.65%,彰显出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对改善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具有决定性作用。

同时,水利部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水土资源,把抓好抓实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健全监管制度和标准,创新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协同监管,积极应用遥感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等新型监管手段,全面监控、及时发现、精准判别、严格查处人为水土流失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2024年全国人为水土流失发生率和侵蚀强度持续下降,人为扰动地块水土流失发生率降至46.65%,较2019年下降了31个百分点,强烈及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由2019年的31.52%下降到15.84%。

下一步,水利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切实履行水土保持相关法定职责,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统筹推进大江大河保护治理,全面加强江河源头区预防保护,加快长江及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构建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大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坚持以水定绿,因地制宜、科学推进西部地区植被保护修复。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防控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促进水土流失源头减量、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全面强化水土保持规划、监测、科技等基础能力,着力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文章
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碛口成功举办

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在碛口成功举办

守护黄河碧水清流,筑牢生态绿色屏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之际,首届黄河流域青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于3月31日至4月1日在山西吕梁碛口古镇成功举办。活动以“法润一泓清水、守卫九曲黄河”为主题,沿黄九省(区)共青团组织、生态环境部门、司法机关及青年代表、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围绕法律实施

让“生态”走在创新前面

让“生态”走在创新前面

4月2日,山东省科技创新推进会在济南召开,围绕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蛇年春节以来,中国科技成果的“井喷”,让科技创新的话题热度一直持续。“六小龙”何以出杭州?如何让现象级创新“横空出世”?怎样争当弄潮儿向涛头立?一系列讨论,与其说是对科技创新的关注,毋宁说是

上海长江半马:“好生态”与“好赛事”相融共生

上海长江半马:“好生态”与“好赛事”相融共生

2025上海长江半程马拉松近日在崇明陈家镇自行车主题公园举办。赛事以“逐梦世界生态岛 保护长江母亲河”为主题,来自15个国家,超过5000名跑者展开角逐,用激情奔跑诠释生态与运动的共生之美。好空气,好风光,好成绩,一切刚刚好。三月末的崇明,春光旖旎,生意盎然。一大早,参赛人员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起点。

北京市举办2025年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

北京市举办2025年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

新京报讯(记者叶红梅)4月2日,由北京市民政局主办的“春融同祭 生命长青”2025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在长青生命纪念园举行。2025只平安鸽腾空而起,在祭文朗诵、鲜花敬献中,人们礼赞生态葬逝者、传递对亲人的思念。4月2日,“春融同祭 生命长青”2025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现场放飞平安鸽

青海省一光伏储能与减碳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青海省一光伏储能与减碳研究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4月1日,来自国家电投黄河公司的消息,由黄河公司牵头承担,国家电投集团青海光伏产业创新中心、西安理工大学参与完成的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大规模光伏储能发电与生态减碳和增汇技术研究”顺利通过青海省科技厅验收并完成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在审阅资料、听取汇报的基础上,经过质询和讨论,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17年以来,1079名逝者在武汉扁担山公墓与树长眠,市民:既省钱又环保

17年以来,1079名逝者在武汉扁担山公墓与树长眠,市民:既省钱又环保

3月31日上午,一年一度的汉阳区扁担山公墓公益生态环保安葬祭祀仪式在园区内树葬区“流芳苑”举行。逝者亲友、汉阳区民政局、汉阳区扁担山公墓管理处、汉阳区社会福利院的党员代表以及社会志愿者等50余人参与。公益生态环保安葬祭祀仪式现场。图/九派新闻记者 欧俏妤九派新闻在现场看到,仪式在柔和的乐曲声中开启,

三峡枢纽2025年一季度客货运量双增长

三峡枢纽2025年一季度客货运量双增长

中新网宜昌4月1日电 (郭晓莹 易光宇 伍信怡)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三峡枢纽通过量3691.88万吨,同比增长16.06%;通过船舶9466艘次,同比增长1.80%。其中三峡船闸通过量3640.97万吨,同比增长20.44%;通过船舶8737艘次,同比增长8.13%。三峡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筑牢美丽中国建设根基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筑牢美丽中国建设根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