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诊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肝脏健康的关注,普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硬化的知识。

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何溪在义诊活动现场。
3月18日是第25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为“中西医结合,逆转肝硬化”。近日,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开展义诊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肝脏健康的关注,普及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硬化的知识,从而减少各种慢性肝病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沉重的疾病负担。
肝炎进展分“三部曲”
清远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何溪介绍,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
在我国,肝硬化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尤其是乙肝。“肝炎—肝硬化—肝癌”被人们称为肝炎进展的“三部曲”。
患肝炎后,肝损伤、肝脏炎症的持续存在,导致肝脏渐渐失去弹性,慢慢变硬,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硬化之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不能及时、有效清除变异的肝细胞,就可能会发生癌变。此时肝功能已经无法维持正常运作,到了肝癌、肝衰竭阶段。但这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大概需要10到20年时间。如果做到及时发现治疗,及早干预,是可以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第一步就是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控制肝炎,如今还有部分患者能达到乙肝临床治愈效果的。”何溪提到,乙肝的临床治愈,即血清当中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不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转氨酶正常,肝组织学正常,或只有轻微的改变,或肝硬化的程度不再进展。一旦获得临床治愈,肝癌风险大幅度下降,抗病毒药物也有望停用。
何溪说:“达到临床治愈的乙肝患者,不仅实现了乙肝表面抗原的转阴,肝癌的发生率几乎等同于正常人群,这对慢乙肝患者的治疗来说就是摘掉了乙肝的‘帽子’。”
早期肝硬化有机会逆转
即使是已经到了早期肝硬化的程度,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也是有机会逆转的。何溪介绍,对于早期肝硬化患者,通过中西医协同治疗,部分患者可实现纤维化消退。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是把传统中医药与西医西药融会贯通,紧密结合,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既可使患者机体得到全面调理,又可使肝病炎症得到有效控制。
“再退一步来说,已经错过了肝硬化逆转的时机,做到定期检查,也有机会早期发现肝脏病变。”何溪说,想要早期发现肝脏病变,就离不开有效的检查。何溪介绍,生化指标检查、超声显像、动态增强CT、MRI扫描等都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它们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肝脏的异常变化。
超声显像具有便捷、实时、无创和无辐射等优势,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方法。
动态增强CT、MRI扫描是肝脏超声或血清AFP筛查异常者明确肝癌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肝脏动态增强MRI具有无辐射、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多序列动态增强成像等优势,且具有形态结合功能(包括弥散加权成像等)综合成像能力,成为肝癌临床检出、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的优选影像技术。
“为了尽早发现肝脏病变,建议定期进行上述检查,特别是高危人群,更应该加强监测。”何溪说,高危人群是指患有乙型肝炎病毒;患有丙型肝炎病毒;过度饮酒、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都是患肝癌的高危人群。
肝病患者应严格戒酒
除了积极治疗,肝病患者还需要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何溪建议,肝病患者需要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同时,避免过多摄入糖分和盐分,以防加重肝脏负担。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但不能过量,以免加重肝脏负担。
“也不建议吃淡水鱼生。”何溪解释,淡水鱼可能携带肝吸虫活囊蚴。如果淡水鱼处理不当或未完全煮熟,这些寄生虫可能进入人体,导致腹泻、便秘、食欲缺乏、肝肿大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肝吸虫病。对于已经患有肝病的患者来说,这样的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和损伤。
此外,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肝病患者应严格戒酒。同时,吸烟也会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病情恢复,因此也应禁烟。
肝病患者还需要确保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在用药方面,何溪提到,避免盲目用药,肝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不可私自用药或更改药物剂量,以免加重病情或产生不良反应。
肝病患者需要放松心情,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避免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对身体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