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频繁顶嘴、厌学或突然沉默时,你是否只看到表面的“叛逆”?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可能并非所谓的“叛逆”,而是情绪出了问题。青春期的他们往往会用行为代替语言传达困扰,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帮助孩子?
潜台词一:我要自己做主!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尚未完全成熟,情绪反应比理性控制更强烈。他们通过顶撞父母、拒绝沟通,宣告“我不再是小孩”,这正是对自主权的强烈渴望——他们需要独自掌控人生。家长若过度干涉,往往只会激化孩子的逆反情绪。
潜台词二:我真的撑不住了……
突然的厌学、沉迷手机、暴饮暴食……这些行为很可能是孩子在发出压力警报。研究显示,72%的青少年用“摆烂”来掩饰内心焦虑——熬夜刷短视频不是网瘾,而是逃避现实压力的“止痛药”;拒绝交流并非冷漠,而是害怕被否定的沉默抗争。
潜台词三:你们看见真正的我了吗?
青春期孩子希望家长能看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他们只是叛逆:当他们说“别管我”,或许是在暗示“我需要空间但也怕被抛弃”;当他们抱怨“学习没意思”,可能在试探“如果我不优秀,你们还爱我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青春期所谓的“叛逆”,本质上是孩子用极端方式确认:我的存在本身就有价值。
家长:三步正确解读潜台词
第一步,停止“火上浇油”。当孩子情绪爆发时,指责只会加剧他们的痛苦。试着用拥抱代替说教,把“你就是想太多”换成“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苦,我一直在这里,你愿意和我聊聊吗?”——肢体语言与共情表达往往比道理更有安抚力。
第二步,抓住黄金干预期。若孩子的异常状态持续超2周,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认知行为疗法能帮助他们打破“考不好人生就完了”的灾难化思维,而家庭治疗则有助于调整沟通模式,构建“非暴力沟通”的桥梁,避免陷入“越管越对抗”的恶性循环。
第三步,重建心理韧性。每天陪孩子运动半小时,内啡肽和多巴胺的分泌能自然缓解焦虑;在孩子需要独处调整情绪时,适当保持距离,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每周记录孩子做得好的小事(如“今天按时吃了早餐”),给予他们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
青春期不是一场对抗,而是一次共同成长的邀约。那些看似“扎心”的冲突,实则是孩子成长力量的觉醒。本期节目邀请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专家,教你正确应对困扰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4月1日19:30锁定四川观察《健康观察室》直播间,共同守护这场花开有时的生命绽放。观看直播更有机会领取惊喜好礼,千万别错过!

您的健康顾问——本期专家:

刘芳,女,博士,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担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多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妇女组委员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研究工作组委员
中国优生协会儿少妇女组常委
中国中医药学会睡眠分会理事
四川省中医药促进会睡眠分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会功能医学与抗衰老学副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医师分会常委
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理事、儿童青少年心身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委
四川省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车思璇,女,医学硕士,中级心理治疗师,四川省健康管理协会心理健康分会理事。
主要从事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应激相关障碍、青少年情绪障碍、伴有精神症状的心身疾病的诊治,擅长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婚姻与家庭关系、自我探索与成长等问题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篇。